校园动态

    近日,我校长江院直伟教授在《Nature Water》发表了“Deep learning for water quality”的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深度学习方法相对于传统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并指出其作为一种新兴且不可或缺的方法,在克服传统挑战和发现水科学新知识方面的巨大潜力。随着人工智能(AI)和深度学习(DL)在水文和环境科学领域的飞速发展,它们为水质分析和预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从二战时期图灵机的应用到最近在深度学习领域的突破,AI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处理和分析数据的方式。水质预测的复杂性首先源于数据的稀缺性。与流量数据相比,水质数据往往更为稀疏、不连续,且在时间、空间和频率上的覆盖也更为有限(图1)。其次,水质数据的采集往往无法捕捉到完整的流量变化范围(例如洪峰期间),导致在水质建模时常出现偏差。传统基于统计和物理过程的模型在预测水质时常常力不从心。然而,深度学习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能。图1.全球监测站点的发展历程和数据分布。(a)水文站点和径流数据和(b)水质站点和代表性的水质变量。深度学习因其“黑箱”的特性而受到批评:算法仅提供输入和输出间最佳匹配,却无法解释内部
    3月16日,河海大学高质量发展北京校友座谈会在京举办。校党委书记唐洪武、校长杨桂山、校党委副书记郭继超,河海大学北京校友会总召集人、理事会成员,在京各行业校友代表,河海大学广东、上海、四川、宁波校友会负责人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出席。唐洪武在致辞中指出,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十周年,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两会精神、统筹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阶段,学校组织召开河海大学高质量发展北京校友座谈会,集聚智慧力量、谋划发展路径,对有力抢抓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赋能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河海大学北京校友会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自成立以来,积极搭建联系政府、企业与高校的桥梁纽带,打造广大校友了解北京、服务北京的重要窗口,做大做强校友组织和发展平台,聚焦国家发展亟需、牵引推进四链融合,拓宽毕业生就业发展渠道,为母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教融合等方面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他希望北京校友会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聚焦联络校友主责主业,构建学校-校友育人共同体,以当好学校发展壮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和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分别于3月4日和3月5日在北京开幕,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河海大学师生热切关注两会动态,通过电视、网络、手机客户端等多途径收看、收听两会盛况,并结合自身工作和学习畅谈体会感想。全国人大代表、校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唐洪武: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处在重要历史节点的两会,具有着承先启后的重要意义,承载了广大人民的热切期盼。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在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感悟到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的念兹在兹,令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倍感振奋。站在新的时代方位,面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河海大学全体师生充满信心、干劲十足、豪迈奋进,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把握新质生产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围绕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和战略布局,以有组织的战略设计,探索支撑“两个先行先试”的新路径新模式,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交叉赋能,夯实水利高等教育体系和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重要支点,全面打造国家
    近日,地理院徐南副教授与清华及港大团队合作在期刊《Science Bulletin》在线发表了《Natural lakes dominate global water storage variability(全球湖库水储量季节变化)》论文,揭示了全球湖库水储量季节变化的最新研究成果。尽管地表水仅占地球表面的一小部分(约3.7%),其发挥着很多重要作用,比如存储淡水、提供工业用水、支持农业灌溉和维持生物多样性。水储量变化与地球上的各种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息息相关。众所周知,水库调节是能够改变全球水循环的最广泛分布和常见的人类活动。近年来,通过水库调节,人类已经能够从地表获取更多的淡水,带来了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然而,目前人类活动对全球水循环的影响程度仍然未知。因此,迫切需要量化和理解人类活动在全球水循环中的作用,以维持全球淡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结合ICESat-2单光子激光雷达卫星高度计数据与GLAKES全球湖泊数据库,团队对全球湖库水储量季节变化的人类贡献进行了定量评估,并发现,全球湖库水储量季节变化为4032(3685~4635)km3,其中人工水库的贡献相对较低(44%:1782
    近日,我校王卫光教授团队利用遥感观测数据和地球系统模型控制试验结果在全球尺度上探究了CO2间接影响在过去三十多年间的演变规律,并预估了在高排放情景SSP5-8.5下该影响的潜在变化趋势,进一步解析了土壤水分条件变化对CO2间接影响的内在调节机制。该研究成果以“Transition from positive to negative indirect CO2effects on the vegetation carbon uptake”为题,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上。大气CO2浓度的升高显著地影响植被碳吸收,进而引起陆地碳收支情况的剧烈变化。CO2对植被碳吸收的直接生理影响(即CO2施肥效应)呈现减弱态势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识,CO2还会通过引起气候变化而对植被碳吸收施加间接影响,但其演化过程目前尚不明确且缺乏系统的定量研究。此外,鉴于陆地水循环与碳循环间的高度耦合关系,水文条件的变化在其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目前也没有清晰的认知。针对上述科学问题,我校王卫光教授团队同时利用遥感观测数据和地球系统模型控制试验结果在全球尺度上探究了CO2间接影响
    王仁坤,本科、硕士均毕业于河海大学,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首届中国大坝杰出工程师,现任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能源水电工程高混凝土坝分中心和地下工程分中心主任。工作近40年,王仁坤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内外20多座大、中型水电工程设计,主持攻克了300米级特高拱坝安全控制等数十项重大关键技术,支撑了由他主持设计的溪洛渡、锦屏一级、大岗山等特高拱坝巨型水电站的成功建设,创造了众多世界之最,代表了当今世界水电工程的最高水平。胸怀禹志守初心1979年,怀着要把错失的岁月弥补回来的雄心壮志,带着对改革开放的热切期盼,王仁坤成为了那个年代的佼佼者,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位于江苏南京的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接到学校录取通知书时,王仁坤很激动,“一个山区农民的儿子可以上大学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当时,村里人问他,考上什么大学时,王仁坤自豪地说“华东水利学院”。虽然初次结缘“水利”,但对于水利是干什么的?那时的王仁坤还是难以道明一二,朦胧地感觉大概是干与水相关的事。治水,来
    1月19日,“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在“国家工程师奖”评选表彰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向受表彰的“国家卓越工程师”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致以热烈祝贺。习近平强调,坚定科技报国为民造福理想,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高质量发展。工程师是推动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重要力量,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受表彰的个人和团队是我国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优秀代表,是广大工程师的榜样。在表彰的81名“国家卓越工程师”中,我校校友王仁坤、林毅峰校友获此殊荣。王仁坤,1983年本科毕业于学校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1987年硕士毕业于学校水利发电工程专业,博士,正高级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能源水电工程高混凝土坝分中心和地下工程分中心主任。作为技术总负责、设计总工程师,王仁坤校友主持攻克特高拱坝结构与抗震、复杂地基处理等一系列世界级关键技术难题,主持设计了溪洛渡、锦屏一级、大岗山等特高拱坝巨型水电站。林毅峰,1997年本科毕业于学校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2000年硕士毕业于学校水利水电工程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党政办】
电话:025-83786232
邮编:210098
Copyright © Hohai university 河海大学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3610号-1 苏公网安备320111020100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