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宋公堤精神血脉,党建领航助力乡村振兴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07-10来源:党政办公室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76日至9日,河海大学党政办带领大学生乡村振兴促进团走进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红色基因为底蕴,以党建共建为纽带,探索如何在传承中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为滨海加快建设农业强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与高校智慧。

寻根铸魂,感悟红色滨海的力量之源

实践团队首先走进浓缩千年海盐文明与红色基因的滨海县博物馆。通过专业讲解,团队师生全景式了解了这片滨海土地的自然变迁与抗争图强史。从古代盐工的智慧结晶,到近代抵御海潮的壮烈篇章,再到革命烽火的洗礼,历史长卷在师生面前徐徐展开。

其中,深入解读宋公堤的兴建历程,为实践活动提供了重要思想启迪。这座由中国共产党人率领群众修筑的生命之堤,不仅是护卫家园的坚实屏障,更是一心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宋公精神的生动见证。以此为起点,这份宝贵的红色基因将激励青年学子在接下来的基层实践中探寻初心、勇担重任。

实践团队学习宋公堤精神

党建聚能,构建校地合作的长效机制

深化校地协同与党建引领是本次实践活动的核心环节。活动期间,河海大学党政办公室副主任顾建国与界牌镇党委书记吴宝庆共同为河海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揭牌。该基地的建立,标志着河海大学服务滨海乡村振兴迈入常态化、制度化新阶段。它不仅是学子深入基层、锤炼才干的重要平台,更构建了高校优质智力、人才资源精准下沉乡村一线的高效通道,为校地深度融合、共促乡村发展树立了崭新里程碑。

此外,为深化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效能,党政办公室党支部与界牌镇周庄村党总支现场签订共建协议。双方将聚焦组织联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发展共谋四大方向,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合作。此举旨在将河海大学的党建创新优势、学科人才优势、科研智库优势,深度转化为赋能周庄村组织振兴、产业振兴的内生动力与发展合力。

河海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挂牌仪式



河海大学党政办党支部与周庄村党支部共建签约


扎根沃土,探索产业兴农的青年路径

在周庄村党支部书记郭学军的带领下,实践团队深入村庄一线,亲身感受党建引领下的乡村蝶变。郭学军详细介绍了周庄村的发展现状、治理成效及未来规划,重点展示了该村以菊花特色种植产业撬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师生们实地参观了连片种植的菊花田,聆听地方与企业协同打造“美岸菊花”品牌,推动菊花种植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有效带动村民增收的致富故事。“一朵小菊花”成就了“富民大产业”,这正是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激活乡村造血功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鲜活样本。同学们深受启发,围绕种植技术优化、深加工拓展、品牌营销推广等议题,结合自身专业,积极与村干部、种植户交流,为产业升级建言献策,体现了河海青年的思考与担当。

郭学军书记(中间)向河海师生讲解菊花育苗技术


心系群众,青春传递党的关怀暖流

实践团队秉承宋公堤精神中“人民至上”的理念,精心准备了米、面、油等生活物资,在周庄村党支部书记郭学军的陪同下,走访慰问了村里的困难户。师生们与老乡们亲切交谈,嘘寒问暖,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与实际困难,将河海大学的关怀和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以实际行动践行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从倾听滨海大地厚重的历史回响,到触摸宋公堤承载的红色初心;从构建校地党建共建的长效机制,到深入田间地头探访产业富民之路;从签订赋能乡村的共建协议,到传递温暖人心的慰问关怀——河海大学乡村振兴促进团的滨海之行,既是一次精神淬火之旅,更是一次党建领航下的实践育人行动。

青年学子们在这片红色沃土上,以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诠释担当,赓续着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宋公堤精神血脉。未来,河海大学将持续发挥科技、人才与学科优势,依托新建立的实践基地和党建共建平台,与滨海县携手共进,在青年人才培养上精准发力,在乡村产业升级中注入动能,在基层治理提升上贡献智慧,在巩固脱贫成果上倾情奉献,为建设农业强国写下饱含青春热血的河海注脚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党政办】
电话:025-83786232
邮编:210098
Copyright © Hohai university 河海大学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3610号-1 苏公网安备320111020100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