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河海大学迎来建校110周年。自1915 年创办至今,这所与水共生的高等学府,始终以“治水兴邦”为初心,培养了一代代扎根江河的水利人才。如今,当校歌“大哉河海奔前程,毋负邦人期”的旋律在校园回荡,以青年师生为骨干的河海科研团队,正用行动践行着这份跨越世纪的嘱托。从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 “申遗破局”,到洪泽古灌区、赤山湖灌溉工程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学术护航,河海人以水为媒,将青春力量融入国家水利事业,用专业智慧解码中华水文化的深厚底蕴,为百年河海书写着新时代的报国答卷。良渚申遗的“关键一环”:踏遍千山 再现五千年水利智慧“良渚申遗时,外围水利系统是最关键的‘短板’,部分国际专家质疑它是否能称得上‘水利系统’,我们必须用扎实的工程技术证据回应这份质疑。” 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袁俊平教授回忆起刚接到任务时的场景,仍能感受到当时的紧迫感。彼时,良渚申遗已确定古城、墓葬、玉器三大要素,但新纳入的水利系统仅停留在考古发现层面,水利行业的专业论证,成为良渚申遗的关键。为了还原 5000 年前的水利智慧,河海大学团队师生开启了长达三年的“地毯式” 踏勘。良渚水利系统规模庞大,影响范围超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