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2025年7月下旬,海河流域遭遇持续强降雨,滦河、潮白河、永定河等多条河流水位暴涨,密云水库面临自1959年建库以来最大入库洪水挑战。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水库和京津冀防洪体系的核心枢纽,密云水库的安危直接关系首都及下游地区的防洪安全与供水保障。面对严峻汛情,河海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的重要指示精神,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迅速组织精锐力量奔赴一线,为密云水库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水科学研究院依托水利部水工金属结构安全监测中心的专业优势,调集水下无人潜艇探测器、闸门启闭力、振动检测仪器、启闭机电气参数仪等检查、探测、采集、检测和监测设备,对泄洪闸门、启闭机等关键设施开展动态监测与实时诊断。在历史最高水位运行条件下,团队高效完成5处隐患排查,现场解决3项问题,制定解决方案1份,修复工程问题1项,确保水库行洪调度安全可靠。截至8月6日上午8时,密云水库水位已稳步回落至154.71米,工程设施运行稳定,成功抵御本次历史性洪水考验,为保障京津冀地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供水安全作出重要贡献。作为全国水利金属结构检测领域的领军单位,河海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和水利部水工金属
    近日,河海大学海洋学院青年教师韩子轩及其合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MioceneAfrican topography induces decoupling of Somali Jet and South Asian summer monsoon rainfall”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全耦合EC-Earth3模式,发现中新世非洲地形演化会导致南亚夏季风和降水的解耦现象,并揭示了其中涉及的关键海气相互作用正反馈机制。南亚夏季风(SASM)是全球季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印度-太平洋水汽输送有重要影响,并支配着当今南亚地区的水循环过程。多种代理记录证明,在地质构造时间尺度上,SASM的强度波动很大。中新世期间,显著的构造活动、大气CO2波动和环境变化均会影响季风变化,引起了人们对SASM演变和关键驱动因素的极大兴趣。前人研究发现相互矛盾的重建记录证据:一方面,来自阿拉伯海西部的与风相关代用指标表明,与晚中新世相比,中新世中期的索马里急流较弱;而另一方面,与降水相关的记录则发现SASM降水量却增加(图1)。因此,季风环流和降水的这种明显的解耦现象对SA
    7月29日至30日,省长许昆林在苏州、无锡专题调研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工作。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重要指示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激发开发区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为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更好担当中坚力量。省委副书记、苏州市委书记刘小涛参加有关调研。许昆林来到河海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了解相城高新区发展和研究院产学研融合等情况,与创业人才交流。许昆林勉励研究院发挥校地共建优势,增强创新策源和成果转化能力,打造涉水产业集群。他要求当地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化高新区优势产业与高等院校优势学科合作对接,促进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在立臻电子科技公司,得知企业近年来在昆山经开区连续新增投资重大产业项目时,许昆林十分高兴。他说,好企业、大项目是开发区发展的“顶梁柱”。要加大招商引资攻坚力度,锻造专业化招商队伍,聚焦聚力产业主攻方向“招大引强”,以商引商带动上下游企业聚链成群,服务支持有实力的本土企业扩能增产,让制造业更加
    7月23-25日,校长郑金海率队赴东北地区水利行业单位开展调研交流,先后走访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黑龙江省水利厅、辽宁省水利厅、吉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并看望东北地区校友。此次调研旨在进一步强化学校与行业单位合作对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学校与校友互通联动,推动学校校友共同体建设,合力服务国家水利行业高质量发展和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各行业单位对郑金海一行表示欢迎,感谢河海大学对东北地区水利行业发展的支持,希望在科研攻关、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等方面与河海大学强化全面交流合作。郑金海感谢各行业单位对河海大学的支持,介绍了学校最新发展情况。他表示河海大学与各行业单位渊源深厚、关系紧密,长期以来学校坚持水利特色、依托水利行业办学,推动水利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服务构建先进、实用的水利科技支撑体系,致力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水利人才,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希望与各单位持续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攻关等方面加强合作交流,携手为水利行业高质量发展和东北全面振兴贡献智慧与力量。辽宁、吉林、黑龙江校友们纷纷感恩母校培养,围绕加强校友联络、服务校友发展、庆祝母校百十华诞、推进学校与校友发展
    近日,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城市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城市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暨“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城市生态韧性优化”研讨会在我校常州校区顺利召开。河海大学校长郑金海,三峡大学党委书记何伟军出席会议。郑金海强调,河海大学深度参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注重水利经济、生态经济等交叉学科研究及人才培养,在水资源治理、水生态环境保护、新能源与生态经济融合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常州校区也在“新能源+生态”产业融合中深度服务地区发展。希望与会专家学者深化跨学科、跨区域合作,推动数据共享与成果转化,共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下的城市生态经济新范式,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何伟军指出,三峡大学与河海大学携手承办此次会议,两校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立足国家“江河战略”,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生态经济研究而携手努力,体现了水利特色高校的使命和担当。主旨报告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环境经济研究中心教授于法稳提出,城乡融合发展应从城乡生态系统保护、城乡资源高效利用、城乡生态产业发展、城乡生态设施建设和城乡生态文化融合五大领域展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原党委副书记成金华提出,新
    近日,“APEC气候变化背景下渔业海洋灾害防灾减灾研讨会”在我校举行。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副主任陈陟出席会议。陈陟表示,加强APEC经济体的交流与合作,助力提升APEC区域渔业海洋防灾减灾的能力,对海洋渔业的韧性建设及APEC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研讨会上,来自韩国国立水产科学研究院、秘鲁海洋研究所、马来西亚渔业局、印度尼西亚海洋事务与渔业部、天津大学、浙江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河海大学、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等的专家,聚焦海洋灾害预警预报技术、风险评估方法在渔业领域的创新应用,以及气候变化影响下海水温度变化对渔业产业的深层影响等前沿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会上还报告了基于人工智能和数值模拟技术的预报模型,展现了AI技术在海洋灾害预警中的应用前景。与会代表深入探讨了气候变化新形势下海洋渔业防灾减灾的发展态势、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及区域合作前景,形成了广泛共识。本次会议由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主办、河海大学承办,此次会议获得APEC海洋与渔业工作组授权,来自智利、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秘鲁、泰国等8个APEC经济体的专家学者参会。
    近日,河海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王增利副教授课题组及其合作者在地理信息科学领域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IJGIS)》上发表了题为“Differential effects of data omissions and positional errors on the minimum acceptable geocoding hit rat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系统探讨了地理编码过程中的两类常见不确定性:地址遗漏和位置误差,对最小可接受地理编码匹配率(Minimum Acceptable Hit Rate, MAHR)的差异性影响,并揭示了点密度与聚集程度对MAHR的显著调节作用,为高质量空间数据获取及空间分析结果的可靠性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地理编码是将地址信息转换为空间坐标的关键过程,广泛应用于城市犯罪、流行病学、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空间分析。然而,受限于街道网络复杂性、地址库的时效性和匹配算法精度等因素,地理编码结果常常存在匹配失败和位置偏移等问题。这些不确定性不仅会降低数据利用率,还可能引入空
    近日,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与资源会计专业委员会2025年工作会议在我校举办。校长助理宋翔洲、中国会计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刘国强、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与资源会计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周一虹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宋翔洲表示,环境与资源会计是依托自然资源环境领域开展研究的交叉学科,学校始终致力于多学科发展,在水资产价值核算、流域生态补偿、绿色投融资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研究。希望通过本次会议,深入探讨和推动环境与资源会计领域发展。主旨报告阶段,环境与资源会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原暨南大学校长宋献中聚焦中国可持续发展会计知识体系的先进性,对“知识体系”立意的“顶天与立地”、逻辑的“国情与特色”、内容的“求真与务实”进行了讲解。会议还设置了主题报告环节,并组织开展实地调查研究。本次会议由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与资源会计专业委员会主办,河海大学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河海大学社科处承办。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与资源会计专业委员会全体成员通过线下或线上方式参加会议,共计30余所高校及单位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
    7月22日,我校牵头承担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专项“水库湖泊疏浚淤泥低碳高质利用的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河海大学召开。校长郑金海出席会议。郑金海表示,作为项目牵头单位,学校将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各参与单位优势互补;加强过程管理,确保研究质量;推动成果转化,促进技术应用,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全方位保障。同时,学校也将以本项目为纽带,深化与兄弟单位的合作,共同探索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新技术、新模式。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水利部运行管理司和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均提出,希望项目组全面推进项目实施,按时高质量完成项目各项任务指标。项目负责人、河海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院长陈永辉教授及各课题负责人进行了项目及课题的实施方案汇报,重点阐述了项目实施方案、技术路线、进度安排、预期成效等。会议成立了包括张建云院士、唐洪武院士、刘加平院士和刘汉龙院士在内的项目咨询专家组。来自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等单位的技术
    7月17日,第七届全国风能科学研讨会暨教育教学研讨会在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举行。河海大学校长郑金海,华能江苏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曹庆伟,国家风力发电技术创新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翟恩地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郑金海介绍了学校在新能源与风电领域的发展历程、专业建设、科研平台及校企合作成果。他强调,风电在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的实现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期待各位专家学者深入交流,强化合作,更好地推动风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高质量提升和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大会报告环节,来自国家风力发电技术创新中心、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内蒙古工业大学、湖南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和河海大学等专家教授对风电技术瓶颈、海上风电融合、风机尾流控制及学科建设等展开了交流研讨。本次论坛以“创新驱动发展,风能助力双碳”为核心主题,由江苏省能源研究会风能利用专业委员会主办,国家风力发电技术创新中心(河海大学)、河海大学新能源学院和河海大学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承办,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的专家学者260多人与会,共同探讨风能领域的前沿课题,为推动我国风能科学发展和人才培养贡献智慧与力量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党政办】
电话:025-83786232
邮编:210098
Copyright © Hohai university 河海大学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3610号-1 苏公网安备320111020100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