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10月12日,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河海大学江宁校区举行。副校长邓成出席会议。邓成介绍了学校社会学学科在学科体系、科研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展情况,社会学学科始终坚持“扎根祖国大地做学问”,努力将学术研究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希望未来携手推进社会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院长张翼代表中国社会学会表示,河海大学社会学学科在移民社会学、环境社会学、社会工作等研究领域做出了积极贡献,期待未来把握新的发展机遇,推动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主旨报告环节由中国社会学会原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原所长陈光金研究员主持,他表示,围绕智能社会、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青年政策地位等问题展开研讨,对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社会学会原会长、江苏省政府参事室原主任宋林飞教授强调,人工智能发展问题在国家发展战略和国际竞争中越来越具有重要性,从社会学的角度创新研究方法,探索智慧社会中的新型社会关系、社会风险与治理等问题刻不容缓。教育部民族学教指委主任委员、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麻国庆教授表示,中华民族共同体
    10月12日,智慧水电科技论坛暨江苏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成立40周年特别活动在河海大学举行。河海大学副校长宋翔洲表示,长期以来江苏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为促进河海大学与全国水力发电界的联系和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河海大学将一如既往支持江苏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全力支撑学会健康发展,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与力量。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席浩,湖北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长李文伟教授,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冯少东出席论坛并讲话,四川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冯建明代表兄弟学会宣读了贺信。江苏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长徐辉教授作了题为《江河奔涌四十载智慧赋能新未来》的工作报告。他表示学会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发扬先辈精神,秉承“四服务、一加强”的职责定位,成为广大水电科技工作者信赖的温馨之家。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副院长俞晓东教授、江苏大学国家水泵及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裴吉教授、南京南瑞水利水电科技有限公司数智化技术研发部主任芮钧正高级工程师分别做了《抽水蓄能电站过渡过程数值模拟及稳定性分析》《高性能水泵非稳态流动调控及智能优化设计技术》《AI赋能水利水电高
    “我饮河海一滴水。”“我献祖国一生情!”10月12日晚,在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现场,河海大学校长郑金海喊出了一代代河海人的青春诺言,激起全场6000余名师生的铿锵应答,声浪澎湃,久久不绝。“新时代、新征程,无论是在南水北调等战略工程中,还是在乌东德、白鹤滩等国之重器里,河海人用实干牢牢扛起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崇高使命。”郑金海与广大师生分享了几代“水之子”的青春故事,诠释了河海人家国情怀的薪火相传与“治水强国”使命的时代担当。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由中央网信办、教育部、水利部、人民日报社、共青团中央、江苏省委网信委联合主办,在河海大学举行。活动紧扣青春爱国奋斗主题,结合新时代治水安邦、兴水利民的伟大实践,通过主题演讲、情景演绎、音乐舞蹈、互动分享等多种形式,以网为媒、以水为介,网上网下同上一堂大思政课。原文链接:http://js.people.com.cn/n2/2025/1012/c360303-41377718.html
    “钟灵毓秀石头城,人才蒸蔚起。河疏湖蓄水利兴,工学昌明时。……大哉河海奔前程,毋负邦人期。”10月12日晚,在“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上,5位河海大学“学长”在进行分享后,与在场的河海学子共同唱响河海大学校歌《大哉河海奔前程》。活动现场,5位河海大学校友、“国之重器”总工程师们回到母校——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1978级校友张建云,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1979级校友钮新强,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设计总工程师、河海大学1997级校友张金良,白鹤滩水电站设计总工程师、河海大学1981级校友徐建荣,国家卓越工程师、河海大学1993级校友林毅峰在舞台上和学弟学妹们分享青春往事。据了解,河海大学校歌诞生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时期,一句“大哉河海奔前程,毋负邦人期”彰显着河海人兴修水利、报效国家的精神内核。5位校友与全场师生共同唱起河海大学校歌,各院系代表登台挥舞院旗,瞬间点燃现场气氛。10月12日晚,由中央网信办、教育部、水利部、人民日报社、共青团中央、江苏省委网信委联合主办的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河海大学举
    “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一声跨越时空的领诵,现场师生复诵,16字校训在河海的夜空下回响。10月12日晚,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河海大学举行。由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演员侯勇饰演的河海大学创始人严恺,带领全场六千余名师生重温校训,全场激情澎湃。现场,“老校长”严恺通过一封回国请愿书,再现当年毅然归国,选择水利报国的动人故事,一句“我要用我所学,让江河安澜,让这个饱受苦难的国家,不再因水患而哀鸿遍野”,引发现场阵阵掌声。这条校训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名誉校长严恺教授提出,他曾多次陈述校训含义:“水利是艰苦的事业,所以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在生活上一定要艰苦朴素。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是严肃认真的,不能马虎,所以还要严格要求,要有创新精神,才能取得独特成就。”作为中国第一所水利高等学府,110年来,河海大学培养了30多万名毕业生,走出无数水利大师,全国水利系统超三分之一总工程师毕业于此,用实干牢牢扛起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崇高使命。10月12日晚,由中央网信办、教育部、水利部、人民日报社、共青团中央
    入夜,南京的秋风里带着水的记忆。河海大学体育场的灯光下,一场特殊的对话正在上演——从河海园走出去的治水人,如今带着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白鹤滩水电站这些沉甸甸的答卷回到了母校。10月12日晚,在“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上,五位河海大学“学长”分享了他们与江河的故事。“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我国水资源分布十分不均,南涝北旱是基本国情,北方严重缺水,超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老百姓喝的水又苦又咸。”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陆地水文专业78级校友张建云,用了40年踏遍千山万水,现场解答南水北调如何让水往高处流——我国自主研发的世界最大、最先进的13级泵站群,像给长江水搭了13层“电梯”,把水抬升40多米,一路送到北方。作为三峡工程的主要设计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农田水利工程专业79级校友钮新强用毕生心血浇筑成大国重器的巍峨脊梁,亲历了三峡工程如何成为长江的“定海神针”,让“险在荆江”成为历史。同样打动人心的,还有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设计总工程师、河海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97级校友张金良与黄河的故事。12岁那年,黄河发洪水,母亲用救灾的50斤白面
    10月12日晚,“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河海大学启幕。一代代河海水利工作者接续奋斗的故事,几代“红旗渠人”舍身忘我的奉献情怀,“刘老庄连”旗帜所彰显的忠诚与爱国,“苏超”赛场传递的拼搏和团结……这堂以网为媒、以水为介的大思政课,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细节,把初心、奋斗、责任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人生选择,激励广大青年学子用实际行动唱响“爱国、青春、奋斗”的最强音。把“治水兴邦”刻进青春“我饮河海一滴水,我献祖国一生情!”活动开场,河海大学校长郑金海一番铿锵的话语,道出了这所百年学府的治水记忆。在国家治水史诗中,河海的身影格外瞩目。建校110年,30多万河海人像江河一样流向四方,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足迹。河海大学知名校友亲临现场,分享参与重大水利建设的奋斗感悟,激励学子践行至诚报国初心。现场的大屏幕上,AI为5位河海校友重绘青春模样。鬓角染霜的“水利脊梁”和怀揣赤子之心的少年郎,两个“自己”相遇,追溯的不仅是一个人的经历和故事,更是一代代河海人“治水兴邦”的初心。南水北调凭什么让水往高处流?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水北调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张建云揭开
    “全国超过十分之一的水稻种植区,都用上了河海团队的灌溉技术。”“我们不仅用‘泵’动力,把南水北调的水送上了13层楼的高度,并且借助先进技术,确保了南水北调工程‘滴水不漏’。”“良渚古城申遗的背后,有河海人补足关键短板的学术支撑。”“首届‘苏超’赛场上,有15名球员都是河海大学校友,南京队的超强射手滕帅也曾在此求学!”9月22日,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采风活动首站走进河海大学。从水资源利用的科技突破到水生态保护的创新实践,从智慧水利的前沿探索到体教融合的育人成果,这所百年学府以全方位的硬核实力,让在场的媒体记者纷纷感叹:“不愧是水利领域顶尖高校,简直太全面了!”建校110年来,30万河海人如水流深,奔涌不息。从长江三峡的巍峨大坝,到南水北调的千里水脉;从黄河生态治理的科技攻坚,到沿海滩涂的资源调查;从青藏高原的水文勘测,到“一带一路”的海外水电项目——凡有水处,皆有河海人的智慧与坚守。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小浪底、葛洲坝、白鹤滩……一个个大国水网的关键节点、一座座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几乎都有河海人的身影。以水文、水利、港航等顶尖学科为支撑,攻克洪旱灾害、水污染治理
    一条长江,奔流不息,见证了多少青春抉择;一座枢纽,默默运转,诉说着五载春秋的殷殷嘱托。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都水利枢纽时强调:“要继续推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完善规划和建设方案,确保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时光荏苒,近五年来,江苏大地持续谱写治水兴水新篇章。“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人”,一代代河海人投身水利事业,映照着河海大学“治水兴邦”的初心,也为我国水利高质量发展注入智慧与力量。9月22日,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团走进河海大学这座与“水”共生共荣的高等学府,见证河海学子“治水报国”的青春担当。作为中国第一所培养水利人才的高等学府,河海大学自1915年诞生起就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始终以“治水兴邦”为己任。新中国第一个水文系、第一个陆地水文本科专业、第一个海洋工程水文专业、全国第一个水务工程专业等均在这里蓬勃兴起,为国家水利事业输送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它还被誉为“红帽子大学”,这顶“红”,不是外在的标识,而是在国家危难之际的河海青年心怀爱国之情,在这里点燃革命火种
    “大哉河海奔前程,毋负邦人期”,是河海人的精神传承。2025年“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河海大学,恰逢河海大学建校 110 周年,这所与“水”共生共荣的高等学府,不仅承载着中国水利教育的百年薪火,更见证着一代又一代水利人 “治水兴邦” 的初心使命。青春的模样是敢想敢为、愿为能为的无限可能。经历了百年风雨,河海大学师生在新中国的建设中留下了各自的“青春故事”。深耕节水灌溉技术,在全国超1/10的水稻种植区推广应用,增产节支总额超百亿元;研发微波降雨监测技术,为大江大河装上“千里眼”“顺风耳”;攻克泵站运行技术瓶颈,助力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现“水往高处流”……将所学所想化为守护江河安澜的实际行动,河海人用青春最迷人的姿态造福社会,推动国家发展。青春的模样是扎根现实、心系家国的使命担当。聚焦国家水利战略需求,一代代河海学子在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智慧水利等领域的科研突破与人才培养成果,正是河海大学助力江苏乃至全国水利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深入水利工程现场开展科普,走进社区宣讲节水知识,奔赴多地参与水资源调研……他们不仅把论文写在学术期刊上,更写进千家万户的用水安全、写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党政办】
电话:025-83786232
邮编:210098
Copyright © Hohai university 河海大学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3610号-1 苏公网安备320111020100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