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8月1日,新华网和新华社以《科技助力迎战“烟花”显神威——宁波防御“烟花”台风侧记》为题,报道我校唐洪武教授团队在助力宁波防御“烟花”台风中所发挥的防洪决策支持作用,为国家防洪救灾增添战力,发挥河海智慧、河海力量。台风“烟花”渐行渐远,自7月18日形成以来,22日开始影响宁波市,过程雨量高达396毫米。恰逢天文大潮,三江口最高潮位3.79米,高出历史极值50多厘米。面对风、暴、潮、洪“四碰头”,河海大学的研究成果在此次抗击“烟花”台风中为政府智慧决策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将损失降到了最低。2013年“菲特”台风之后,河海大学唐洪武教授团队与宁波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针对宁波洪涝灾害形成特点,研发了多工程、多要素、潮汐非恒定的平原水动力过程模拟系统,编制了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提出了流域防洪治涝工程布局,优化了水利工程防护体系。基于河海大学河网水动力重构理论、多目标水力模拟调控模型和多目标决策方法,研究院研发了滨海城市洪涝风险动态预判与智能跟踪系统,汇集了1949年至2015年近70年90余场洪涝资料,以及1945年以来影响中国的1700余场台风路径、发源地、时间、登陆点、降雨等信息
    亲爱的全体教职员工:自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疫情发生以来,一场与病毒赛跑的战“疫”紧张打响。学校始终将守护全校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强化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防控13号)》,组织开展全员旅居史摸排,目前已完成西康路校区、江宁校区师生三次全员核酸检测工作,牢筑校园健康安全防线。当前,疫情防控正处于“防扩散、防外溢”的紧要关头,全体教职员工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对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安排。为此,党委教师工作部向全体教职员工发出倡议如下:一、提高政治站位,带头落实防疫要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此关键时刻,广大教职员工要坚持以高度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决响应学校党委号召,严格落实各级疫情防控要求和各项管控措施,带头顾全大局,以身作则,实事求是,积极做好个人防护、健康管理和申报工作。二、科学理性防疫,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特殊的日子里,广大教职员工更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要在危难时刻给学生传递更多的正能量,树立师德风尚,带头尊重科学,主动引导学生科学防疫,不信谣、不传谣,对错误言行敢于发声、坚决抵制,弘扬主旋律,凝聚正
    7月29日,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表彰大会在京举行,会上对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的123种出版物、50家先进出版单位和69名优秀出版人物进行了表彰。由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系列2019》(5卷)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该丛书由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和江苏长江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基地联合推出,张建云院士、唐洪武书记、徐辉校长等任编委会主任、副主任,张兵、史安娜任丛书主编。此外,《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系列2019》还入选了“2020年全国高校出版社主题出版选题”和“2020年江苏省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并在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礼赞全面小康 致敬建党百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发布会亮相。中国出版政府奖由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评选,是我国出版行业的最高奖项,旨在通过奖励、表彰优秀出版物和在出版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优秀人物,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多年来河海大学出版社一直致力于把河海大学的专业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转化为优质的出版资源,出版了很多学术精品图书,逐步形成了河海专业出版品牌,这也是河海大学出版社首次获得该奖项。(张砾)
    7月19日-21日,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行。来自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大学等94所高校在内的254组作品报名参加比赛,大赛网络评审选拔出72所高校的126组作品到现场参加决赛。我校斩获三项特等奖和优秀组织奖,三位老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经过实物展示与两轮现场答辩环节,我校共有3项作品获得特等奖。其中,水利水电学院学生牵头完成的《兼有消浪功能的多级波浪能发电装置》《一种基于气阻原理的大流量智慧分层取水塔》,农业水利工程学院学生牵头完成的《大珠小珠出玉盘——一种基于立体化布置的灌溉授粉喷药一体化装置》获得了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已成功举办七届,大赛旨在激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创新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协作精神,为我国水利事业培养一批创新型人才。本届大赛以“新阶段,新水利”为主题,注重节水优先、人水和谐、可持续发展及新技术的应用。(文/黄显峰、姜帆、高冀颖)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公布第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优化整合结果。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通过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优化整合评价,成为第一批纳入新序列管理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启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优化整合工作,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18年-2020年的运行和管理工作进行评价。学校高度重视优化整合评价工作,成立由徐辉校长担任组长、郑金海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优化整合评价工作组,制定优化整合评价工作方案,组织召开优化整合评价专家咨询会,多次召开优化整合评价专题办公会、工作研讨会。在共建单位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及学校相关部门、学院的全力配合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按期提交评价资料,顺利通过教育部初评答辩,最终通过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优化整合评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近年来积极扩展创新领域,完善平台建设,凝聚核心竞争力,服务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和三峡、小湾、南水北调等国家重大重点工程建设,研发并攻克高坝大库建设和运行、水动力重构、水文预报、水环境
    2021年3月-5月,国际水电协会(International Hydropower Association, IHA) 举行了水电可持续性评估理事会各委员会竞选活动。河海大学中国移民研究中心主任、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施国庆教授再次当选该理事会的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委员会轮值主席和管理委员会委员。国际水电协会水电可持续性评估理事会是负责《水电可持续性评估规范》和《标准》研究、应用、推广、评估质量监控、培训等能力建设等的管理机构。目前,由来自国际组织、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水电开发和咨询公司、水电建设与设备供应企业、高等学校与研究机构、环境与社会方面非政府组织的100多名成员组成,7个委员会的轮值主席和1名观察员组成管理委员会。河海大学施国庆教授是亚洲地区的代表之一。(公管院)
    提起江西,人们往往冠之以红色二字,这不仅是说江西的土壤是红色的,更是说作为中国革命策源地的江西具有深厚的红色基因:赣北南昌城头,曾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毛泽东在赣西的井冈山,创建了中国革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方志敏创建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被誉为“坚强的苏维埃阵地”;赣南的瑞金,曾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定都于此,而被改称“瑞京”。由于这些革命活动大多发生在赣江流域,因此可以说,赣江就是一条“红色之河”。一赣江是长江的八大支流之一,也是自南向北纵贯江西省的最大河流,江西因此简称赣。赣江源头历来众说纷纭,根据专家实地考察的成果,并于2001年8月经江西省科技厅评审处确定,赣州市石城县境内“石寮河为赣江的源河,石寮河1号泉为赣江源头”。石城县坐落于武夷山西麓,有“碧水丹山,人文荟萃”[1]之称。石城因“环山多石,耸峙如城”[2]而得名。赣江河源称绵水,流经瑞金,在会昌县与湘水(江西)汇合,称贡水。此为赣江正源。贡水流经于都、赣县,与发源于江西省崇义县聂都山张柴洞的章水(赣江西源)在赣州市八境台汇合,始称赣江。有此一说:左“章”和右“贡”构成“赣”字。赣江自南向北流
    近日,河南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多地发生严重洪涝灾害。7月22日,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张珂教授接受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专访,对此次河南多地遭受的洪涝灾害影响及政府采取的防洪救灾措施和后续政府、民众如何应对洪涝灾好后的次生灾害和潜在疫情防护等问题进行了解读。
    在古今中外的文学视域里,人们常把湖泊称作“天上遗落的明珠”“大地的眼睛”。在我国东部浙江省的大地上就镶嵌了不少这样的“明珠”“眼睛”,其中以嘉兴南湖、绍兴东湖和杭州西湖最为著名。一南湖因坐落于嘉兴城南而得名。南湖原名滮湖、马场湖,又名东湖。嘉兴城西南有西南湖,因与东湖相连似鸳鸯交颈,故南湖(包括东、西湖)又称“鸳鸯湖”。上古时期,南湖一带还是个被海水淹没的地方,后来由于长江和钱塘江经年累月携带的泥沙大量沉积,陆地不断向东向南延伸,海水逐渐退出,形成低洼地带,运河沿线的多条支渠遂汇流于此而成湖泊,上承长水塘和海盐塘,下泄于平湖塘和长纤塘,流注黄浦江。南湖形成初期面积较广,由于长期缺乏疏浚,湖滨不断被泥沙淤积,湖面日渐萎缩,今日南湖仅占初期的三分之一左右,水域面积90.83公顷,水深2~5米。南湖周围地势低平,河汊纵横。据史籍记载,五代后晋天福年间(约936—944),这里芦蒿丛生,一片荒凉景象。后来吴越王钱鏐第六子广陵王钱元璙任中吴节度使时,在湖滨筑楼作为“登眺之所”,取唐代诗人杜牧《江南春》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烟雨”一词为楼名。南湖从此渐成名胜。北宋以降,湖畔陆续
    7月17日,河海大学第十一届校友分会负责人会议在安徽合肥召开。校长徐辉、校党委副书记郭继超出席会议。徐辉首先代表学校及校友会向参加会议的校友代表们表示欢迎,并对安徽校友会的辛勤筹备与精心组织表示感谢。他介绍了近年来学校各项事业取得的成绩以及学校“十四五”发展目标与思路。他指出,近年来在海内外校友、师生员工共同努力下以及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国际化水平、办学条件改善等各方面不断赢得新突破、取得新成效。未来学校将继续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加强“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相结合。在深度参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展现新作为、体现新担当。学校将在广大校友关注支持下,围绕“世界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郭继超表示河海校友在各条战线上努力拼搏、贡献卓著,彰显河海的自信与底蕴。学校高度重视校友工作,希望未来进一步总结、凝练校友工作特色经验,健全校友网络,规范组织管理,创新校友工作方式,丰富校友工作内容,发挥校友组织作用,为服务校友、服务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党政办】
电话:025-83786232
邮编:210098
Copyright © Hohai university 河海大学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3610号-1 苏公网安备320111020100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