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郑肇经将自己的满腔热情都投入水利建设,将自己的学识毫无保留地贡献给水利事业,为中国水利科学奋斗了近70个春秋。晚年时,郑肇经依旧奋斗在一线,每天都要工作很长时间,每当家人提出让他多休息时,他总是严肃地说:“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要抓紧这点有限的时间,为‘四化’多做点事。”郑肇经誓将自己的有生之年奉献给祖国,他一心为国、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郑肇经郑肇经(1894—1989),字叔伯,号衡庐,江苏泰兴人,水利专家,创建了中国第一所现代水利科学实验研究机构——中央水工试验所,创办了中央大学水利系;曾任河海工科大学首席水工教授、同济大学工学院代理院长等职务。郑肇经从小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早在少年时期,他曾亲眼目睹黄河决口泛滥,民不聊生,这激发了他“振兴水利、科学救国”的宏伟志向,坚定了其奋发求索、立志报国的理想信念。1912年,郑肇经考入南京法政大学预科,后改考同济大学工科,又以最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至德国留学,是首批赴德学习研究现代水利技术的学生之一。留学期间,他潜心学习西方现代科学,探讨治河原理,掌握水工模型试验技术,并将导师的研究成果带回国内,译成中文《制驭黄河论
    4月22日,水利部召开水利科技工作会议。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国英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精神,坚持“四个面向”,认真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路径,全面提升水利科技创新能力,努力实现水利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部副部长邵新宇、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田世宏、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涛、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何华武出席会议并讲话。水利部领导田学斌、陆桂华、魏山忠、王新哲、刘伟平出席会议。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河海大学在分会场参会,徐辉校长作为高校代表作大会交流发言。徐辉以《建设服务水利高质量发展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题作交流发言,介绍了河海大学“十三五”以来围绕行业办学,服务水利行业的做法和成效。他指出,“十三五”以来,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思路,与国内外顶尖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资源全面协同,集聚创新合力,以国家战略和行业重大需求为牵引,构建“水利+”创新机制,强化科研顶层设计和跨学科研究,不断提升科技供给质量;同时
    日前,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组织专家从2020年和2021年出版的科普图书中遴选了100种原创科普图书,公布了“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推荐原创科普图书(100种)”。我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故事·现代大工程》成功入选,是江苏省唯一入选该推荐书目的高校社,全国共6家高校社7种图书入选。《中国故事·现代大工程》选取了大桥、隧道、高铁、摩天大楼这四项典型的现代大工程,展现了这些工程建造技术的历史发展历程和当代中国在这些领域所取得的巨大科技成就。丛书以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绘本形式,图文并茂地解读了大桥、隧道、高铁和摩天大楼等方面的工程知识,将深奥的工程知识科普化、形象化,让小读者们在学习、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知识的滋养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产生对中国智慧、中国力量的自豪感。《中国故事·现代大工程》是我校出版社精心打造的少儿类精品图书,入选了“2020年江苏省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并获得“江苏省第十二届优秀科普作品图书类”二等奖、“2020年苏版好书”称号。同时,该书的英文版已输出至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瑞典、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向世界更多的人展示中国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讲好中国故事。2014年以来,推
    自3月24日起,河海大学统一组织的近5000名考生2022年硕士研究生网络远程复试顺利结束。校内20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共组织近300场网络远程复试,保证了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的安全、平稳、顺利。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确保复试准备精准到位。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严格审议学校复试录取工作办法,决定成立研究生招生复试考务工作组、复试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并指示要更加严明纪律要求,进一步严格规范流程,完善监督制约,切实保障考生利益,确保选拔过程公开、公平、公正。学校组织召开复试录取工作会议,对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加强工作指导和培训,分管校领导出席会议并要求各单位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监督检查,科学制定方案,严格组织管理,严守工作底线。研究生院协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对复试网络、设备、场所、疫情防控等进行全面测试评估,确保复试各项工作保障到位。细化管理,强化监督,确保复试过程平稳顺利。复试期间,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先后深入一线亲临现场进行督查指导。学校和学院成立三校区校院两级复试巡视工作组,对复试工作进行全程巡视监督。研究生院制定工作手册,细化组织架构、监督巡查、网络保障、应急预案、操作指
    一黄埔江,万里长江奔流入海的最后一条支流,发源于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的淀山湖,流经上海市区,将上海分为浦西和浦东两个部分。黄浦江全长约113公里,干流全长80余公里,干流河宽在300~700米之间。吴淞江(上海市内北新泾至外白渡桥段称为苏州河,因溯吴淞江而上可直达苏州而得名)是黄浦江的主要支流,发源于太湖瓜泾口,在市区外白渡桥附近汇入黄浦江。因黄浦江上游淀山湖和吴淞江都接纳了太湖、杭嘉湖平原的众多来水,黄浦江成为太湖流域来水的主要入海通道。黄浦江名称的由来,今已无法确考。“黄浦之‘黄’可以指水色发黄,也可能与黄姓相关。上海地区许多河流的名字都是以姓氏命名的,如赵浦、李浦、顾浦……明代文人就将黄浦与春申君黄歇附会在一起……但是明代方志大多用‘相传’一词,如正德《松江府志》说:‘黄浦,一名春申浦,相传春申君凿。黄,其姓也。’表明修志者认为这只是一个传说,战国时,闸港以北的黄浦江还在海里,两岸还没成陆,春申君为何要在海里开凿一江?谭其骧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种传说的不可信之处。”[1]但在明代以前,吴淞江才是上海地区的主要河流,黄浦江只是吴淞江的一条支流。明朝初年,吴淞江淤浅严重,黄浦江与
    近日,我校湄公河国家留学生给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写信,感谢水利部对湄公河国家留学生的关心和帮助。他们汇报了刻苦学习水利专业知识,领略中国传统文化,关注中国水利发展,心系澜湄水资源合作的求学历程,表达了对中国政府与中国水利部的感谢之情。4月18日,李国英部长给我校湄公河国家留学生回信。李国英在回信中说,当前,在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的引领下,我国正大力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努力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大江大河大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澜湄机制成立以来,六国水利部门秉持“有事大家商量着办”的共识,携手推动澜湄水资源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为澜湄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民生福祉改善提供了有力的水安全保障。他指出,水利部大力支持湄公河国家青年来华学习,着力推动澜湄水资源合作信息共享、经验共享、能力共享、成果共享。他希望湄公河国家留学生在河海学习期间能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澜湄水资源合作,当好澜湄水资源合作的青年使者,为澜湄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和构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近年来,在教育部、水利部的直接关心支持下,学校立足新
    4月16日,校党委书记唐洪武、校长徐辉分别走访了学生宿舍,深入调研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参加了联系班级的学生代表座谈会。唐洪武来到水文水资源学院,走访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宿舍,参加了2018级水文水资源工程1班的学生座谈会。座谈会上,唐洪武详细了解了同学们近期学习生活状态,并结合学校疫情防控的措施要求与大家深入进行了交流,对同学关心的问题和存在的困难给予了详细的回复解答。他提出了三点要求和期望,一是要坚定立场、提高政治站位,传承“河海精神”、保持“河海特质”,不负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生的期盼,做有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二是疫情当前,众志成城,要严格遵守学校的防疫要求,全校上下凝聚起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三是面对困难,不能放松要求,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高质量完成学业、做好人生规划,在有限的大学时光里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徐辉在江宁校区开展调研,来到商学院与2019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班进行了座谈交流。徐辉从同学们的需求出发,对正处于生涯选择关键节点的同学们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要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并重,实现知识汲取与能力提升的互相转化,做善于反思、赋能升级、深学笃行的学习者
    李仪祉的少年和青年时期正处在中国人民饱受内忧外患的时代,他从小就忧国忧民,心怀科学救国的热情。他两次赴德学习,成绩都名列前茅,但他都没有拿学位。他说,我不远万里来到德国求学,求的是学问,而不是学位;而且,我是公费学生,我们用的钱是老百姓给的,能省一文是一文,无论如何是不能浪费的!他教育学生“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一切事情要讲求实际,不要争虚名”,“学工程的青年,于求学时代,便应存一济民利物的志愿,日展其所学,便时时想到如何可供一般人民受到我的益处”。李仪祉李仪祉(1882—1938),名协,字仪祉,陕西蒲城人,水利专家、教育家,我国现代水利的先驱和奠基人。李仪祉从小聪颖,尤其擅长数学。1909年,他毕业于京师大学堂,考入德国柏林工科大学土木工程科。1911年回国,两年后又重返德国,并游历欧洲多国,他考察了欧洲现代化的水利工程后,深深感到祖国水利的落后,改读柏林丹泽大学,专攻水利。1915年回国后,李仪祉即担任由张謇创办的我国第一所水利高等学府——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现河海大学)的教务长和教授,在清凉山畔培桃育李,培养了一大批中国近现代最早的水利专门人才,如宋希尚、沙玉清、汪胡桢等,为
    近日,共青团中央表彰一批全国“两红两优”先进典型,河海大学商学院2018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3班团支部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商学院2018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3班团支部共有团员32人。自成立以来,该支部政治建设有力、组织基础严实、联系服务密切、作用发挥突出,打造“一帮扶两平台三带头”理论学习机制,积极引领班风、学风建设,推动形成“比、学、赶、超”学习氛围,优秀学生奖学金覆盖率达56%。支部成员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活动,获校级及以上荣誉称号65项、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项43项,32名团员中已有14人经支部推优入党。近年来,河海大学团委全面贯彻落实学校党委和上级团组织有关要求,坚持全面从严治团,着力推进基层团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促进基层团组织切实履行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的基本职责,不断建设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的共青团组织。(团委)
    4月14日,全国工程教指委召开以“主动服务国家需求 培养高层次工程人才”为主题的2020年新增工程类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培养研讨会。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线下主会场设在清华大学,教育部研究生司、工程教指委全体委员、115家新增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参会。会上,我校作了题为《服务需求 多元协同 打造多方共赢的育人共同体--河海大学工程硕士培养改革与实践》的典型发言,从创新培养理念、培养方案顶层设计、汇聚行业领袖型单位建设培养基地、构建培养载体全覆盖网络基地管理、“真刀真枪”定岗实践、四个协同的双导师指导、架构虚拟校园管理基地学生、校企双向投入的长效运维机制八个方面介绍了我校工程类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做法。学校在20余年的努力下,践行了工程硕士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主渠道的内涵,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了研究生、基地单位、学校三方共赢。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企业能够尽早地发现人才,充实人才队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学生可以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给企业带来“看得见”的效益;提升了学校解决国家重大问题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拓展了学校的办学空间。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党政办】
电话:025-83786232
邮编:210098
Copyright © Hohai university 河海大学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3610号-1 苏公网安备320111020100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