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近日,河海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陈嘉琪教授团队,在深循环地下水导水通道成因及沙漠干旱区地下水补径排关系中取得重要成果,研究成果以“Basalt and Dune: Critical Factors in Desert Water Resource Development”和“Floating on Groundwater: Insight of Multi-Source Remote Sensing for Qaidam Basin”为题论文分别发表在高水平国际期刊《ACS EST Water》和《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其中ACS EST Water是美国化学会(ACS)环境领域旗舰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 (EST)推出的家族新刊,聚焦于水的综合科学研究及公正政策研究,有着广泛的国际影响力。深循环地下水概念是2004年河海大学陈建生教授在《Nature》上发表论文中首次提出,20年来,研究团队将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水文遥感、同位素示踪等技术综合运用于研究中,通过多学科交叉大数据模型,结合沙
    8月5日-6日,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决赛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举行。河海学子获得大赛一等奖,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由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推报,陈胜、臧海祥老师指导,21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周也奡、周茂一、刘容玎等同学完成的参赛作品——《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智慧充放电决策平台》获得全国一等奖,该作品针对当前电动汽车爆发式增长带来的充电需求满足难、充电桩利用率低、配网保供压力大的技术难题,开发了一款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智慧充放电决策平台,集充电站可视化监测、能量调度管理、动态电价制定于一体,助力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低碳化运行。此外,由水利水电学院、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环境学院、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新能源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推报的9件作品获得全国三等奖。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委员会主办,自2024年3月启动以来,共有629所高校的7044件作品报名参赛,299件作品入围全国决赛。该赛事紧密围绕“双碳”战略目标,以“节能减排、绿色能源
    8月1日至6日,副校长郑金海带队赴新疆开展博士团就业实习实践活动和调研座谈,与各单位就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学生就业实践和人才高效供需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郑金海一行分别前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新疆兵团勘测设计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水利局、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新疆项目现场等地开展博士团就业实践及座谈调研。在实践交流中,他表示,组织博士团赴边疆开展就业社会实践,是以“大国边疆 青春聚力”为主题,感知民族地区新变化,深入一线现场新前沿,争当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员、示范者和践行者,希望能够通过双方深层次合作交流,加强同频共振和联动互通,在科教融汇、产教融合、高层次人才培养、学生高质量就业上协同发力、共享共赢,联手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区域发展需求。在实践和调研期间,与相关单位校友进行座谈交流,还前往新疆农业大学进行交流并看望我校援疆干部。学校相关部门和博士团成员参加了此次活动。(学生处、研究生院)
    国家重大工程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下文简称深中通道)已于2024年6月30日通车试运营。该通道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加快建设交通强国重大战略决策的有力举措,旨在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作为粤港澳大湾区“A”字形交通主骨架的关键一横,深中通道让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城市群实现了跨海直连,有力促进大湾区资金、人才、技术等各项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在深中通道的建设历程中,上万名建设者历经七年艰辛,攻克了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其中,我校王环玲教授团队参与的深中通道深水深槽凿岩施工技术开发联合研究,是这一伟大工程中的重要成果和科技突破之一。分析风险挑战,为打造凿岩工艺奠定基础深中通道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是全球首个综合建设难度极高的跨海集群工程。在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基槽开挖的复杂工程背景下,团队面临着一项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即在不使用爆破技术的情况下,对水深40米以下的坚硬花岗岩进行物理性打通凿击。此项工程不仅规模宏大,对施工质量的要求也极为严苛,特别是在处理基槽内广泛分布、深埋且高强度的花岗岩层时,其难度更是在国内外尚属先例。传统施工过程中
    8月5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孟庆强来校调研交流。校党委书记唐洪武会见了孟庆强一行。校长杨桂山出席座谈会,副校长陈达主持座谈会。杨桂山对孟庆强一行来访表示欢迎,感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长期以来对河海大学的信任和支持,介绍了学校发展历程、人才培养、学科布局、科教平台建设和服务水利水电行业等方面情况。他表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是具有行业引领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龙头领军企业,双方合作基础深厚,在重大项目攻关、创新平台建设、原创成果产出中取得显著成效。他希望,充分发挥校企特色优势,持续在创新平台共建、科研项目组织、人才定制培养等方面深化合作,将学校办学优势转化为助力企业创新发展的优势,共同服务国家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孟庆强介绍了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发展现状,他指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长期服务国家输电工程,构建了世界上输电能力最强、新能源并网规模最大的电网,研发投入持续增长,研发力量持续壮大,公司发展锻长板、补短板的需求与河海大学学科特色优势高度契合。他希望,双方聚焦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围绕特高压输电、防灾减灾、抽水蓄能等核心领域,在基地平台共建、项目联合攻关、高素质人才培养输送等方面进一步深
    近日,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公布2024年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名单,我校获批建设“江苏省苛刻环境用先进结构功能一体化金属材料工程研究中心”。该中心以河海大学为依托单位,由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牵头,联合产业链链主企业——常州东方特钢有限公司,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宝武镁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远方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常州华德机械有限公司等省内金属材料领域龙头企业共同建设。中心聚焦结构功能一体化金属材料、表面防护及智能制造领域战略需求,开展高性能微纳结构材料设计与表征、苛刻环境服役用高性能轻量化合金、苛刻环境服役用关键部件增材制造与智能连接技术、苛刻环境服役用防护材料与应用技术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推广,致力于解决高性能结构组件和高端装备先进结构功能一体化金属材料,及其制备、成型、强化、防护和应用领域的关键问题,提供高质量的科研技术服务。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是江苏省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以国家和行业战略需求为出发点,聚焦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卡脖子”技术问题,打造能够提升产业创新效率、实现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产业科技创新重要平台。新材料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性产业之一,是国家战
    水工隧洞在水利工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主要用于灌溉、发电、供水、泄水、输水、排砂、施工导流和通航等。衬砌作为水工隧洞的最终支护方式,其稳定安全尤为重要。衬砌-围岩联合承载是深埋隧洞初期支护设计的核心问题,而改善初支结构的致密性是提升深埋隧洞服役效能,减少安全事故的有效方式。围绕上述问题,我校师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团队基于声发射和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建立了纤维致密湿喷混凝土声发射特征参数与裂缝扩展面积之间的联系,提出了一种基于有监督KNN算法的致密湿喷混凝土基体破坏和纤维/基体脱粘行为高效识别模型,并基于断裂过程区长度的演化规律验证了模型有效性(图1),进一步分析了纤维对致密湿喷混凝土的裂缝扩展行为的作用机理,实现了致密湿喷混凝土裂缝过程的声发射信号特征提取,为致密湿喷混凝土结构的安全监测提供理论支撑。图1:致密湿喷混凝土基体破坏和纤维/基体脱粘行为识别模型:(a)识别参数特征;(b)识别模型验证进一步分析了湿喷混凝土-围岩界面Ⅰ-Ⅱ复合型裂缝的断裂机理,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对RA-AF数据进行分析,实现了湿喷混凝土-围岩界面Ⅰ-Ⅱ复合型断裂过程中的“拉伸”与“剪切”的两种断裂模式的有效分类(图
    近日,我校地理与遥感学院陈跃红副教授研究组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团队,在中国光伏电站遥感识别及其扩张时空格局分析方面开展了综合研究,成果以“Uncovering the rapid expansion of photovoltaic power plants in China from 2010 to 2022 using satellite data and deep learning”为题发表于遥感研究领域顶级期刊《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增强国家能源安全,新能源成为发展热点,其中光伏电站已成为我国最受鼓励的新能源开发项目之一。我国幅员辽阔,大部分国土处于中低纬度地区,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全国总面积2/3以上地区年日照时数大于2200小时,年辐射量每平方米在5000兆焦耳以上。近年来,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光伏支持政策,包括加强大型光伏基地建设、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等,有效推动了光伏电站的建设,我国的太阳能光伏(Photovoltaics,PV)发电站部署迅速,已成为全球累计
    8月2日,中国三峡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刘伟平来校调研指导。集团办公室(党组办公室、董事会办公室)主任柯晓阳,科技创新部主任刘运志,江苏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袁英平,人力资源部(党组组织部)副主任关献忠等陪同调研。校党委书记唐洪武主持座谈会并讲话。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陆国宾,副校长陈达,副校长沈扬参加调研。刘伟平介绍了三峡集团改革发展情况,对河海大学长期以来给予三峡集团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他指出,河海大学作为水利特色鲜明、工科优势显著的百年名校,在服务国家治水事业、培养水利高层次人才、推动水利科技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希望,双方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进一步深化合作交流,加强行业基础技术人才和高端人才的培养使用,在水利水电、清洁能源、生态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开展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科研合作,共同为保障国家水安全、服务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唐洪武对刘伟平一行来访表示欢迎,感谢三峡集团长期以来对河海大学的信任和支持,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在办学空间拓展、学科布局优化、人才培养改革、科教平台建设和科学研究创新等方面情况。他表示,双方合作源远流长,在多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合作前景广阔。他
    在对口援藏30周年之际,为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和中央、教育部关于对口支援工作的决策部署,7月30日-8月1日,校长杨桂山一行先后赴西藏农牧学院、西藏自治区水利厅等开展调研活动。杨桂山赴西藏农牧学院看望我校援藏干部,并就深化对口支援工作开展座谈。西藏农牧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强巴央宗,党委委员、副校长巩同梁、邢震出席座谈会。强巴央宗对河海大学长期以来对学校办学给予的指导与帮助表示感谢,对河海大学援藏干部人才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希望河海大学进一步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继续进行深入帮扶和支持,促进西藏农牧学院办学水平和质量迈上新台阶,更好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工程,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建设。杨桂山介绍河海大学发展历程、优势学科建设情况。希望与西藏农牧学院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上,以“高原农业、高原生态、高原水电”为重点,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大量优秀人才,产出更多优秀成果。会上,杨桂山、强巴央宗代表双方签署《河海大学对口支援西藏农牧学院框架协议》。杨桂山赴西藏自治区水利厅就加强双方交流与合作开展座谈。水利厅党组副书记、厅长和忠华,党组成员、副厅长吕孙云出席。和忠华对河海大学长期以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党政办】
电话:025-83786232
邮编:210098
Copyright © Hohai university 河海大学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3610号-1 苏公网安备320111020100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