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日前,在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河海大学原创舞蹈《南水北调》、原创朗诵《纳百川,奔万里》、原创合唱作品《情深似海》、民乐合奏《抒情变奏曲第三乐章》、美育案例《理工科高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高质量实践探索——以河海大学美育浸润行动为例》等获大艺展全国一等奖,一等奖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二、部属高校第一。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育人成果,生动展现了河海师生对治水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治水兴邦使命的传承与发扬,弘扬了“国之重器有河海”的河海作为和河海担当。塑造河海特质“作为一名河海学子,首先要学习和了解河海的历史与光荣传统,特别是要了解河海深厚的历史积淀、光辉的红色校史。”在2023年的“开学第一课”上,该校党委书记唐洪武寄语新生。据悉,河海大学依托校史馆、张闻天陈列馆以及严恺·徐芝纶·刘光文陈列室,紧密围绕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通过主题档案展览、档案实景课堂、“红色放映厅”等活动,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和各层级党组织教育活动,把红色档案的开发利用与党性教育、“四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用好用活红色档案资源。目前,张闻天陈列馆入选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红色地名和江苏省党史教育基地,
    近日,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苏怀智教授团队联合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研究团队合作撰写的题为“State-of-the-art review on the use of AI-enhanced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的综述论文在《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iew》上发表,该综述论文篇幅达58页,对国际水工岩土工程中智能计算力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回顾和评述。《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iew》是国际公认的人工智能领域的顶级期刊,2024年度影响因子IF为10.7。主要收录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技术和算法创新以及综述成果。该研究成果的发表,不仅是对我校科研团队在水工岩土工程的智能计算力学这一交叉领域研究实力的高度认可,也是河海大学在推动传统优势学科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方面取得的重要突破。传统水工岩土工程领域中的计算力学方法在模拟多场耦合、复杂工况和大变形等问题时会面临模型不够完善、计算效率较低、结果精度不足等问题。随着大数据和人
    8月14日,2023-2024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大学男子高水平组超冠联赛决赛在广西开战,河海大学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展开强强对决。河海大学足球队展现出了顽强的拼搏精神和卓越的技战术水平,最终以0:1的比分惜败对手,获得了本次超冠联赛的亚军。河海大学足球队一路过关斩将,先后战胜了山东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以及北京理工大学等强劲对手,以五战全胜的辉煌战绩强势挺进决赛。比赛过程中,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顶尖高校足球队,球员们凭借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团队协作的力量,克服对体力、意志和技战术水平的极限考验,展现出坚韧不拔、永不言败的河海精神。本次比赛是河海大学自2008年获得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亚军以来,第10次闯进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决赛,相信河海大学足球队能在接下来的比赛中能继续发扬足球精神,再创佳绩,为校争光!(体育系)
    在当今全球对海洋资源的依赖日益增强的背景下,部署大量感知设备并构建水声传感器网络(UASNs),已成为有效监测和管理海洋资源、提升海洋经济开发效率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水声传感网的快速发展,海洋数据的安全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恶劣的水下环境和潜在的网络攻击不仅威胁数据的可用性和准确性,还可能对海洋经济和国家安全构成严重风险。由于网络设备的异构性、网络拓扑的动态变化、节点部署的稀疏性以及水声通信的不稳定性等多重因素,保障数据安全已成为水声传感网发展的关键瓶颈。近日,我校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韩光洁教授团队在应对这些挑战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他们提出了一种基于强化学习辅助的两阶段信任评估的安全可靠数据传输方案,旨在解决水声传感器网络中数据采集的安全问题。该方案将数据收集过程划分为预传输和传输两个阶段。首先,发送节点通过Q学习算法进行自我信任评估;然后,接收节点根据接收到的数据计算其可信度,并对低于信任阈值的数据路径进行信任回溯,逐跳验证以确定并隔离恶意节点。图1基于强化学习辅助的两阶段信任评估的安全数据传输方案传统的UASNs结构中,信任数据的收集和计算往往存在较高的延迟,难以迅速识别异常
    8月12日,江苏省副省长夏心旻到河海大学调研。省政府副秘书长崔巍、省水利厅厅长高圣明参加调研。河海大学校党委书记唐洪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陆国宾,副校长陈达陪同调研。夏心旻一行首先来到校史馆,深入了解学校百余年的建设发展历程、校区布局,听取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校园文化等方面情况介绍。随后,实地调研河海大学牛首山科技园,现场查看水流试验大厅和结构试验大厅,详细了解实验室规模、功能和应用等情况,并集中观看全球水旱灾害模拟预警与智能分析系统演示。夏心旻对河海大学在服务国家治水事业、培养水利高层次人才、推动水利科技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表示肯定,希望学校充分发挥办学特色优势,立足江苏丰富的水利技术应用场景,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探索更多成果,为推进江苏水利高质量发展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党政办)
    近日,河海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陈嘉琪教授团队,在深循环地下水导水通道成因及沙漠干旱区地下水补径排关系中取得重要成果,研究成果以“Basalt and Dune: Critical Factors in Desert Water Resource Development”和“Floating on Groundwater: Insight of Multi-Source Remote Sensing for Qaidam Basin”为题论文分别发表在高水平国际期刊《ACS EST Water》和《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其中ACS EST Water是美国化学会(ACS)环境领域旗舰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 (EST)推出的家族新刊,聚焦于水的综合科学研究及公正政策研究,有着广泛的国际影响力。深循环地下水概念是2004年河海大学陈建生教授在《Nature》上发表论文中首次提出,20年来,研究团队将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水文遥感、同位素示踪等技术综合运用于研究中,通过多学科交叉大数据模型,结合沙
    8月5日-6日,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决赛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举行。河海学子获得大赛一等奖,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由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推报,陈胜、臧海祥老师指导,21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周也奡、周茂一、刘容玎等同学完成的参赛作品——《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智慧充放电决策平台》获得全国一等奖,该作品针对当前电动汽车爆发式增长带来的充电需求满足难、充电桩利用率低、配网保供压力大的技术难题,开发了一款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智慧充放电决策平台,集充电站可视化监测、能量调度管理、动态电价制定于一体,助力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低碳化运行。此外,由水利水电学院、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环境学院、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新能源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推报的9件作品获得全国三等奖。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委员会主办,自2024年3月启动以来,共有629所高校的7044件作品报名参赛,299件作品入围全国决赛。该赛事紧密围绕“双碳”战略目标,以“节能减排、绿色能源
    8月1日至6日,副校长郑金海带队赴新疆开展博士团就业实习实践活动和调研座谈,与各单位就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学生就业实践和人才高效供需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郑金海一行分别前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新疆兵团勘测设计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水利局、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新疆项目现场等地开展博士团就业实践及座谈调研。在实践交流中,他表示,组织博士团赴边疆开展就业社会实践,是以“大国边疆 青春聚力”为主题,感知民族地区新变化,深入一线现场新前沿,争当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员、示范者和践行者,希望能够通过双方深层次合作交流,加强同频共振和联动互通,在科教融汇、产教融合、高层次人才培养、学生高质量就业上协同发力、共享共赢,联手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区域发展需求。在实践和调研期间,与相关单位校友进行座谈交流,还前往新疆农业大学进行交流并看望我校援疆干部。学校相关部门和博士团成员参加了此次活动。(学生处、研究生院)
    国家重大工程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下文简称深中通道)已于2024年6月30日通车试运营。该通道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加快建设交通强国重大战略决策的有力举措,旨在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作为粤港澳大湾区“A”字形交通主骨架的关键一横,深中通道让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城市群实现了跨海直连,有力促进大湾区资金、人才、技术等各项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在深中通道的建设历程中,上万名建设者历经七年艰辛,攻克了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其中,我校王环玲教授团队参与的深中通道深水深槽凿岩施工技术开发联合研究,是这一伟大工程中的重要成果和科技突破之一。分析风险挑战,为打造凿岩工艺奠定基础深中通道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是全球首个综合建设难度极高的跨海集群工程。在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基槽开挖的复杂工程背景下,团队面临着一项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即在不使用爆破技术的情况下,对水深40米以下的坚硬花岗岩进行物理性打通凿击。此项工程不仅规模宏大,对施工质量的要求也极为严苛,特别是在处理基槽内广泛分布、深埋且高强度的花岗岩层时,其难度更是在国内外尚属先例。传统施工过程中
    8月5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孟庆强来校调研交流。校党委书记唐洪武会见了孟庆强一行。校长杨桂山出席座谈会,副校长陈达主持座谈会。杨桂山对孟庆强一行来访表示欢迎,感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长期以来对河海大学的信任和支持,介绍了学校发展历程、人才培养、学科布局、科教平台建设和服务水利水电行业等方面情况。他表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是具有行业引领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龙头领军企业,双方合作基础深厚,在重大项目攻关、创新平台建设、原创成果产出中取得显著成效。他希望,充分发挥校企特色优势,持续在创新平台共建、科研项目组织、人才定制培养等方面深化合作,将学校办学优势转化为助力企业创新发展的优势,共同服务国家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孟庆强介绍了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发展现状,他指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长期服务国家输电工程,构建了世界上输电能力最强、新能源并网规模最大的电网,研发投入持续增长,研发力量持续壮大,公司发展锻长板、补短板的需求与河海大学学科特色优势高度契合。他希望,双方聚焦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围绕特高压输电、防灾减灾、抽水蓄能等核心领域,在基地平台共建、项目联合攻关、高素质人才培养输送等方面进一步深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党政办】
电话:025-83786232
邮编:210098
Copyright © Hohai university 河海大学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3610号-1 苏公网安备320111020100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