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12月10日,由我校承办的2023年“智青春·算未来”——第五届全球校园人工智能算法精英大赛全国总决赛在江宁校区开幕。河海大学副校长郑金海,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刘青山,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池宇,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冯少东在开幕式上致辞,来自全国169所高校的近900人参加开幕式。本次大赛绕人工智能算法创新和算法应用,共设算法挑战赛、算法精英赛、算法创新赛、算法应用赛、算法专项赛共5 个赛道,围绕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算法领域挑战性业务问题、机器人、无人车、无人机等行业和场景中的应用等领域设置赛项。全球校园人工智能算法精英大赛自2019年起已经连续举办4届,第五届大赛自9月启动起来,共吸引全国376所高校3167支参赛团队,覆盖全国29个省市和自治区。经过校赛、省赛(区域赛)选拔,共有来自全国169所高校的725支参赛团队,共785名指导老师、2117名参赛选手、以及45位裁判老师参加全国总决赛,角逐算法创新赛、算法应用赛、算法挑战赛赛道共16个赛项的奖项。(史宇军)
    近日,欧洲科学与艺术院(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Arts)院长Prof. Klaus Mainzer发来贺信,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曹茂森教授当选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技术与环境科学学部)。曹茂森教授长期致力于力学-数学融合解决结构损伤与安全问题的研究,在水利土木结构损伤机制、健康诊断理论与算法方面做出具有国际影响的成果。发表200余篇学术论文,总影响因子超700,Google Scholar引用3600余次、H指数31,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36项。获欧盟-中国科技创新Dragon STAR奖一等奖(排名1)、欧盟玛丽·居里学者奖、江苏友谊奖(中方团队负责人),领衔获三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担任国际期刊Structural Durability Health Monitoring主编与6个国际期刊编委、中国设备结构健康监测与预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欧洲科学与艺术院致力于推动欧洲国家内部以及欧洲与全球的学术提升与交流,尤其鼓励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的跨学科融合,设有人文、医学、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法律及经
    近日,江苏省光学学会公布了第九届“江苏省光学学会青年光学科技奖”评选结果,共计13项研究成果获奖,其中高校学生类5项。河海大学理学院物理学专业2021级研究生丁志鹏的研究成果“基于机器学习设计优化的超表面吸收器”荣获“江苏省光学学会青年光学科技奖”(高校学生类)荣誉奖项。这是我校研究生首次获得该奖项,丁志鹏同学也是获奖学生名单中唯一一位硕士研究生。纳米加工技术的进步导致了微纳结构器件愈加复杂、设计参数更多,传统人力设计的固有缺陷也逐渐显现。由于涉及到各种不同的激励、响应、结构、材料、尺寸等,致使设计空间的复杂程度极大,如何简化设计流程,缩短设计时间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机器学习的快速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其能够从原始数据库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输出独立的决策来执行任务。利用机器学习,能够快速准确地优化得到超表面的各种结构参数,并且能够达到极高的预测精度。图1 结合机器学习设计优化超表面吸收器概念示意图通过构建随机森林回归模型、KNN回归模型等多种模型,设计得到了多种不同功能的超表面吸收器,并且将工作波段拓展到可见光以及红外光谱,能够实现军事隐身、太阳光吸收、制冷辐射等多种功
    12月1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人才战略支撑研讨会暨《河海大学人才研究40年》新书座谈会在我校召开,副校长陆国宾参加座谈会并致辞,来自政府、高校、企业的60余位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来自全国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通过主旨演讲、学术报告、圆桌论坛等形式就如何科学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支撑体系、最大限度用好国际人才、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加强人才理论研究为人才发展提供科学支撑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河海大学人才研究40年》由赵永乐教授担任编委会主任。该书以1981年华东水利学院(今河海大学)人才学研究会成立为起点,全面梳理了40多年来河海大学人才研究发展的历程,总结了河海大学人才研究的业绩、特色和经验,为进一步拓展人才学学科发展、提升人才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经验总结和路径参考。河海大学是全国公认的、较早开展人才研究的高校之一。1981年,华东水利学院(河海大学前身)人才学研究会与中国人才研究会同年成立,目前已经形成了覆盖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人才方向完整培养体系,相继建立和获批了水利部人力资源研究院、中国(南京)人才发展研究中心、
    12月3日,河海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成立十五周年庆典在江宁校区举行。副校长陆国宾,各大高校播音专业领导和嘉宾,一线优秀主持人、播音员和学校相关部门、学院负责人现场观看演出。晚会同步进行现场直播。本届播音盛典围绕河海播音十五周年展开,新闻类语言节目《时事直通车》、歌曲演绎《时光音乐会》、小品《开不了口》、朗诵《青春》等均由河海播音的师生和毕业生校友共同创作与演绎,展现了河海播音学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诠释了播音师生对专业的热爱与传承。河海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筹建于2007年,2008年3月获教育部正式批准。专业于2021年获批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于2022年获批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二期项目(第三批)省特色专业建设点。
    近日,经过南京市、鼓楼区园林绿化主管部门推荐及专家到校现场考核评议,我校荣获南京市2023年度“园林式单位”称号。近几年,学校一直坚持环境育人理念,通过开展义务植树、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增加师生责任感和参与度,共同打造“美丽河海、绿色河海”。校园绿地率41.3%,绿化覆盖率61%。校园植物种类丰富,仅园林树种就有100多种,其中载入南京市古树目录“一叶荻”是目前南京市最大的一棵古树。学校制定日常绿化维护制度和巡查制度,对古树名木进行动态管理,定期巡查、施肥浇水、喷施农药、清除杂物,积极打造校园花卉特色名片。学校将以此为契机,持续做好校园景观绿化建设与维护工作,着力提升园林绿化工作水平,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加优美舒适、优雅宜人的校园环境。(沈志猛)
    近日,河海大学党委书记唐洪武、校长杨桂山一行赴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华中师范大学等单位开展调研交流,进一步巩固合作成效,拓展合作领域。副校长郑金海、副校长陆国宾、相关单位和学院负责人参加了调研活动。此次调研交流,是河海大学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在更高层次上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纵深推进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相互支撑的重要举措。一直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把自身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积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与各合作单位融合发展、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始终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此次合作交流活动,学校将持续加强科教资源的优化组合和科技创新协同配合,把学校的人才、科技优势与企业的资源、产业优势有效结合,积极布局新领域新赛道的引领性技术攻关,吸引集聚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
    近日,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表彰第了十四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组织奖、项目奖。我校谢域海被授予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谢域海,大禹学院2020级水文水资源专业本科生,连续两年带队开展水域救援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组织成立学院应急救援社会实践基地并担任负责人,团队获评江苏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个人累计开展水域救援志愿服务800余小时,帮助群众万余人,救起落水群众40余人,获评河海大学“海韵风华十杰百佳”优秀学生、河海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2023年暑期,他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投身“7·28”重庆潼南抗洪救援任务,在洪水中救起3人,成功转移群众210余人,运送物资5船,事迹获共青团中央、共青团江苏省委报道,用实际行动践行河海人“天下有溺犹己溺,此志毋稍弛”的铮铮誓言,展现了河海青年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组织奖、项目奖自1996年以来已开展14届评选表彰活动。本届表彰注重选树在基层一线以及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任务中表现突出的个人、组织和项目先进典型。先进典型展示了新时代新征程青年志愿者忠诚于党、奉献祖国、服务人
    11月25日,第二届“国际青年河流对话”活动在我校举办。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一级巡视员李戈、全球水博物馆联盟执行理事艾瑞贝托·尤利斯、河海大学党委副书记郭继超在活动中致辞,中国水利博物馆馆长陈永明主持开幕式,中国水利博物馆和我校相关人员及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年学生代表和观众来现场聆听河流介绍。本次活动以“河与和:探讨作为生命体的河流”为主题,首届“国际青年河流对话”河流使者马金戈主持河流对话活动。来自中国、奥地利、加纳和刚果的6位青年学生代表,围绕多瑙河、塔里木河、长江、钱塘江、登苏河和刚果河等各自所在地域的代表性河流进行了专题介绍,从历史文化、治理保护等多个视角生动讲述了河流对当地社会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并分组对河流治理与城市发展、人类生活与河流健康、地方文化与河流三个议题进行了对话研讨。活动现场,由水文化专家、水利专家以及高校教授组成的评委对青年学生代表进行了提问和点评总结。最终,加纳学生Ebenezer Impriam Amponsah获得一等奖,中国学生华泽宇、刚果学生Nsonia Justielo获得二等奖,奥地利学生Gunnar Schritter、中国学生李若嘉、杜俊获得三
    12月1日至3日,中国水利学会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委员会2023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地下水博士生学术论坛”在南京召开。大会是由中国水利学会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资源能源教育分会、河海大学共同主办,以“全球变化与地下水循环”“地下水管理与可持续利用”“地下水环境与保护”“工程地下水与控制”“地下水探测新技术新方法”为主题,来自全国50余家高校及科研院所200余位学者共聚一堂,就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相关的研究进行交流和讨论。开幕式上,校党委书记唐洪武院士和中国水利学会副秘书长鲁胜力分别致辞。唐洪武对我校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校友周创兵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致以诚挚的祝贺,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诚挚欢迎,并表示地下水是重要水资源战略储备,充分肯定了本次学术年会对于地下水科学的推动。鲁胜力强调了地下水对保障城乡生活生产供水、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和维系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肯定了专委会对地下水科学的宣传和相关学科推动做出的贡献。在大会特邀主旨报告环节,南昌大学周创兵院士、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李清波正高级工程师、东华理工大学孙占学教授、河海大学余钟波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郭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党政办】
电话:025-83786232
邮编:210098
Copyright © Hohai university 河海大学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3610号-1 苏公网安备320111020100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