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近日,我校工程力学研究所在中高应变率土力学理论及计算方法方面取得新进展,阐明并揭示了砂土在10-6-106应变率范围内的三阶段应变率效应,建立了砂土压缩率相关本构模型及SPH大变形计算方法。现代土力学在土体的应力历史依存性、应力路径相关性、应变软化性、各向异性、流变特性、温变特性等方面形成了一致的认识,但在土体的应变率效应认知方面还远远不足,不仅限制了桩基贯入、高应变检测、地基强夯加固船舶抛锚等技术的发展,还制约了落石灾害防护、飞机跑道冲击破坏、堰塞湖处置、军事防护与武器效应等问题的解决。鉴于此,项目组通过试验设备改进、机理揭示、本构模型建立等,在中高应变率土力学理论及计算方法方面形成了阶段性成果。首先,在颗粒尺度上搭建了低、中、高应变率试验平台,解决了全域应变率衔接难题,实现了对颗粒的几何-物理-力学多元精细化研究。以南海岛礁钙质砂为研究对象,再现了不同应变率下多孔钙质砂颗粒的破碎演化过程,明确了钙质砂特征强度的全域应变率效应,揭示了粘性滞后效应的内在机制。图1砂土颗粒破碎强度的应变率变化规律及粘性滞后效应其次,自主研发了散体材料三轴冲击试验围压装置和测量系统,攻克了高应力状态下土体
    9月15日,荷兰基础设施与水管理部公共工程和水管理总司国际事务执行司长Bastiaan van den Berg(范登伯格)、知识与创新副执行司长Klaas Groen(格林)、荷兰驻华大使馆基础设施与水管理参赞Eric Spaans(施派恩)、荷兰三角洲研究院相关领域专家等一行9人访问河海大学。郑金海副校长接待了荷兰代表团。郑金海对代表团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并表示荷兰是我校在欧洲的重要合作国别,尤其与三角洲研究院等高等教育机构已有悠久的合作历史,在人才培养、技术交流、项目合作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河海大学希望同荷兰方共同努力,就共同关注的领域深入开展多层次水利合作,以水利合作架筑中荷交往的坚实桥梁。范登伯格回顾了近年来双方合作成效,表示河海大学科研实力雄厚,双方合作基础扎实,前景广阔,中荷水利合作面临难得机遇和广泛空间,希望能够与河海大学一起,发挥各自优势,不断拓展务实合作,助力中荷水管理水平共同提高。格林介绍了中国水利部和荷兰基础设施与水管理部以创新驱动、问题导向为核心的合作框架,表示希望与河海大学在中荷水利合作谅解备忘录背景下,持续探索合作潜力,分享成功经验,努力把双方合作推向
    9月19日,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调研组一行围绕“加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题,到河海大学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组长、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副部长蒋建国,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体育总局原局长苟仲文,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委原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林铎参加调研。校党委书记唐洪武、校党委副书记郭继超陪同调研。蒋建国指出,在全党上下大兴调查研究之际,此次率领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调研组来河海大学开展专题调研,主要目的是围绕“加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题,摸清情况、找准问题、提实对策,推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他表示,河海大学作为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开创者和引领者,始终传承红色基因,坚守爱国爱水家国本色,矢志践行“治水救国、治水报国、治水强国”的使命担当。河海大学是全国除民族类高校外,培养少数民族学生较多的高校之一,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事输送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和管理骨干,做出了积极贡献。他指出,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意义重大,
    9月18日,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陈明忠司长一行来我校调研。河海大学副校长陆国宾、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副司长(挂职)林志祥、江苏省水利厅副厅长喻君杰陪同调研。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江苏省水利厅相关处室、常州市金坛区政府、河海大学相关学院及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和教师代表参加调研座谈。陆国宾向陈明忠司长一行介绍了学校事业发展总体情况、新校区建设情况和发展规划。他说,学校将依托一校两地三校区空间格局,聚焦服务国家战略、行业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方略,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努力为祖国的水利事业奉献河海智慧、贡献河海力量。陈明忠一行对新校区设计理念、功能定位、发展规划等给予高度评价,对学校为国家农田水利水电和水利信息化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根据“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要求,推动水利科技创新。新形势下农村饮用水安全、水-田-粮关系等问题事关重大,希望河海大学在现代化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水土资源优化配
    近日,在我校校友丛书之《南水北调工程中的河海人》即将出版之际,原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我校1967届校友张基尧向学校捐赠了《南水北调回顾与思考》《足迹江河》《现代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管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与绿色建造案例》《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探索与实践》《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理论与实践》等与其个人工作经历相关的图书,书籍凝聚了其从事水利水电建设五十年的工程实践和人生感悟。张基尧校友具有深厚的爱校情怀,长期关心学校建设发展,关爱师生成长成才。每逢学校重大活动,都会返校参与见证,并把自己的奋斗经历分享给河海师生。此次赠书他也亲笔致信,勉励广大河海学子,珍惜意气风发的青春芳华,珍惜当下配套齐全的实验室、门类广泛的图书馆、设施丰富的运动场等资源,追随治学严谨的教育大师、教授学者,汲取知识,勇担国家在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使命,为中国式现代化做出贡献。张基尧,1967年毕业于我校河川枢纽及水电站建设系,毕业后始终奋斗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第一线。1986年任水电十四局副局长,1992年任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总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1993年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9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水科学局局长、政府间水文计划(IHP)秘书长阿布·阿玛尼先生受邀来我校访问,副校长郑金海会见了来宾。阿布·阿玛尼高度评价河海大学对UNESCO-IHP工作的支持。他认为,当今世界面临的气候变化、水资源管理等现实课题是世界范围内的,各国均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进行合作。河海大学与UNESCO-IHP的合作模式,可以推广到更多高校甚至更多国家。经过充分交流磋商,双方就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下提供更多UNESCO水资源大家庭教席、建设UNESCO水中心及涉水实验室、深入开展中国水教育、加强青年人才交流等方面达成共识,以进一步促进河海大学乃至中国水资源领域与UNESCO的国际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更加持久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座谈会由UNESCO-IHP主席、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余钟波教授主持,我校高层次海外专家、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工程院院士Slobodan Simonovic教授,UNESCO-IHP第九阶段战略计划水教育工作组主席和学校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了本次会谈,并就各自工作情况和可能的合作领域进行了深入交流。会前,阿布·阿玛尼
    9月15日,流域地理学发展战略研讨会暨河海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揭牌仪式在河海大学举行。北京大学陶澍院士,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张建云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周成虎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院士及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受邀出席会议。开幕式由河海大学校长杨桂山主持。河海大学党委书记唐洪武院士、陈发虎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张甘霖研究员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辞。唐洪武在致辞中表示,随着全球性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体污染、土壤侵蚀、生态退化等问题加剧,以流域作为整体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流域地理学发展战略研讨会的举办是中国地理学界的一件盛事,也是大家共商水事、共话未来,开辟研究领域、促进科技创新的一个高端平台。学校全力推动地理与遥感学院的建设与发展,以举办这次会议为契机,创新学科发展机制、优化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环境,使之成为优势更加明显、特色更加突出、在国内具有特殊影响的高端地理与遥感领域的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陈发虎代表中国地理学会向本届研讨会的召开和河海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
    近日,IAHR水利与海岸工程基础冲刷国际研讨会(IAHR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cour around Hydraulic and Coastal Structures)在我校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党委书记、会议科学委员会主席唐洪武在开幕式上致辞,IAHR前主席、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澳门科技大学校长李行伟教授通过视频发来祝贺。开幕式由会议科学委员会执行主席、河海大学副校长郑金海教授主持。唐洪武在致辞中表示,基础冲刷是影响水利和海岸工程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对该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为水工与海工结构基础的安全设计和运维提供科学依据,还将有利于河流与海岸环境的改善和提升。他期待在这次研讨会上,国内外参会专家学者们能够广泛交流,充分探讨水利与海岸工程基础冲刷的发展趋势,共同推动全球水利与海岸工程安全领域的高质量创新与发展。会议邀请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奥克兰大学Bruce Melville教授,B.M. SUMER海岸工程研究院负责人B. Mutlu. Sumer教授,澳大利亚工程院杰出院士、华南理工大学程亮教授,Journal of Hydraulic
    9月11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组委会公布202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奖名单,河海大学代表队取得了全国一等奖2项、江苏赛区一等奖3项、江苏赛区二等奖6项的优异成绩。其中,由能电院褚福涛、刘久付老师指导,王钦哲、王紫栋、陆祺祺同学组成的参赛队获得全国一等奖。其作品《基于声传播的智能定位系统》基于压电片及硬件滤波进行声信号处理,通过PWM调制、TDOA距离时延算法及卷积神经网络训练,可在亚克力板上实现敲击声源点坐标的求解、高频扫频信号的输出。由信息院单鸣雷、刘玉宏老师指导,朱方圆、程晓东、张俊豪同学组成的参赛队获得全国一等奖。其作品《运动目标控制系统与自动追踪系统》聚焦于智能视觉技术与控制算法,采用二值化处理图像,通过坐标系解算、控制算法,将矩形坐标映射到PWM空间;通过颜色识别及PID控制,最终实现了运动目标的识别、控制及追踪。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参赛范围最广、极具影响力的针对在校本专科大学生的电子设计竞赛。本次竞赛吸引了来自全国31个省市赛区的1134所院校报名参加,共计20939支参赛队伍,报名学生人数高达62817人。全国一等奖的获奖比例为1.7%、二
    9月11日,第二届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在南京开幕。本届大会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赋能产业创新发展”为主题,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更大力度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省委书记信长星出席并启动开幕。校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唐洪武应邀参加开幕式。会前,信长星会见了部分院士专家学者。他说,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对江苏工作发表重要讲话,都把科技创新摆在首要位置,要求江苏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这饱含着对江苏发展的殷切期望和高度信任。打造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必须把产业和科技结合得更紧密,把创新和转化各环节衔接得更顺畅,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信长星指出,举办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就是要坚持“四个面向”,搭建高端平台,广泛汇聚资源,促进强强联合,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展现更大作为。校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唐洪武应邀参加开幕式。开幕式后唐洪武到学校展位参观展品并进行指导。学校遴选了20余项最新科研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党政办】
电话:025-83786232
邮编:210098
Copyright © Hohai university 河海大学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3610号-1 苏公网安备320111020100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