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近日,我校水利水电学院包腾飞教授团队近期在水下隐患病害智能检测领域取得了新进展,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水工隧洞水下缺陷的实时智能检测方法,相关成果发表在土木工程顶级期刊《Computer-Aided Civil and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论文题为《A robust real‐time method for identifying hydraulic tunnel structural defects using deep learning and computer vision》,包腾飞教授为该论文的通信作者,博士生李扬涛为第一作者。水工隧洞的水下结构缺陷病害隐蔽性高,传统检测手段难以准确识别、量化这些潜在的工程隐患。水下机器人可携带光学传感器,获取水下结构缺陷的相关影像,其特点是非接触式完成结构缺陷空间信息编码,具有空间分辨率高、形象直观等显著优势。但水下机器人携带的光学传感器会产生海量检测数据,目前主要靠人工解译,存在效率低、劳动强度大、识别精度较低等问题,易出现错检、漏检现象。此外,水下病害图像还普遍存在浊度高、光照不均匀、运动模糊等问题。针对上述
    7月28日,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蒋旭光一行来河海大学调研,河海大学党委书记唐洪武院士陪同调研交流。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党组成员、总会计师余邦利,财务资产部主任周明勤,战略投资部主任李孝振,环保移民部主任吴险峰,东线公司总经理冯旭松,河海大学副校长郑金海,副校长陆国宾参加活动。唐洪武对蒋旭光董事长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汇报了学校事业发展情况。他指出,南水北调工程对于保障国家水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具有战略性意义,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与河海大学围绕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水网建设开展深入合作,是双方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要求,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实践。他表示,学校将充分发挥在科研、人才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与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共同建设南水北调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等举措,创新和拓展合作的新领域和新途径,推动双方合作走深走实、落地见效。蒋旭光对河海大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中国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感谢河海大学在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以及后续工程的谋划过程中提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他强调,中国南水北调集
    近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河海大学共有5项本科教育类成果(主持2项,参与3项)获二等奖。其中,我校董增川教授主持完成的成果“多元协同,交叉融合,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三维度一体化’改革与实践”,回应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治水思路,顺应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水利大国向水利强国转变,以培养“素质高、能力强、视野宽”的复合创新型水利人才为目标。成果被70余所高校借鉴应用,引领了全国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我校沈扬教授主持完成的成果“基于大思政观、大工程观的土木一流人才‘三维三融’培养体系建构与实践”,提出并系统解构了土木学生大思政观、大工程观的培养目标,并从质量保障、课程建设、科创提升三个维度,系统建构了“导用相融”可持续质保新体系、“育教相融”一流课程新体系和“双主相融”创新实践共同体,全面培养了服务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的土木一流人才。成果辐射全国500余所高校。此外,河海大学作为主要完成单位,我校教师参与完成的另外3项获奖项目为:唐洪武教授等参与完成的“‘水土交融,场网共享’新时期大土木实践育人模式构建与示范”、陆国宾副研究员参与完成的“培养
    近日,河海大学理学院姚红兵课题组在机器学习设计超表面吸收器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Design of an ultra-broadband terahertz absorber based on a patterned graphene metasurface with machine learning》为题在光电领域国际权威学术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IF:8.067)上以正封面论文形式发表。课题组苏巍副教授和姚红兵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硕士研究生丁志鹏为第一作者。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图案化石墨烯超表面吸收器的发展为实现重量轻、薄、宽吸收带宽和可调谐太赫兹吸收特性提供了潜在的解决方案。为了优化图案化石墨烯超表面吸收器的吸收特性,通常使用吸收光谱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度量,它可以提供图案化石墨烯超表面吸收器的许多重要特性,如吸收带宽、吸收强度等。然而,由于图案化石墨烯超表面吸收器中电磁波的吸收涉及复杂的阻抗匹配和电场激发过程,在设计结构时需要对大量可变结构参数对应的吸收光谱进行分析,这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近日,全国高校科技创新暨优秀科研成果奖表彰大会在京召开。会上公布了2021、2022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我校7项成果荣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其中我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郑金海教授主持完成的成果“海岸工程基础冲刷智能感知预测与韧性防护关键技术及应用”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水利水电学院辛沛教授主持完成的成果“多因子作用下海–陆交界带水盐交互过程”和力学与材料学院蒋林华教授主持完成的成果“碳化对大掺量掺合料混凝土耐久性影响的理论与控制方法研究”获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商学院王慧敏教授主持完成的成果“密集型城市地区洪涝灾害风险智能预警关键技术及应用”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此外,水利水电学院袁赛瑜教授、闫静副教授、肖洋教授参与完成的成果“含植物河道动力分区理论及物质输移机制”和力学与材料学院许文祥教授参与完成的成果“海工混凝土性能跨尺度高效传递理论和智能设计方法”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力学与材料学院刘小艳教授参与完成的成果“环境友好型水泥基复合材料改性及结构性能提升关键技术与应用”获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高等学校科
    7月23日,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成员服务与发展司副司长、教育培训办公室主任Yinka R.Adebayo博士、WMO南京区域培训中心副主任王勇一行访问我校。副校长郑金海会见了来宾。郑金海回顾了世界气象组织、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河海大学合作为发展中国家培养水文水资源领域人才的相关情况。他表示,学校将继续加强与世界气象组织的合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水文预报、防洪减灾方面的能力建设做出贡献。Yinka R.Adebayo副司长高度评价我校对世界气象组织教育培训工作的大力支持以及对发展中国家水文人才培养的贡献。双方还与WMO项目的学生代表进行了座谈交流。我校自2008年起共接收了世界气象组织派遣的来自17个国家的32名留学生,其中本科生18人,研究生14人。学校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了座谈会。(应海华)
    7月23日上午,河海大学党委书记唐洪武院士、党委副书记郭继超一行前往江苏省盐城中学,为2023级本科新生颁发录取通知书。盐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费坚,盐城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戴红光,盐城中学校长、党委书记丁才林等参加了录取通知书颁发仪式。唐洪武对盐城中学为河海大学输送一批批优秀学子表达了感谢,对新一级本科新生表示了欢迎,并向大家介绍了河海大学的发展历史以及未来发展规划。他表示,河海大学将为同学们提供高质量、有温度的育人环境,为同学们的成长成才提供充足的资源和坚定的支持,也希望同学们进入河海后,秉承“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校训精神,坚持探索之心,磨砺坚毅品行,努力成长为对国家、社会的有用之材、栋梁之材。费坚对河海大学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对录取河海大学的23名同学表示衷心的祝贺。他还向大家介绍了盐城市近几年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人才引进计划,并希望河海大学继续往盐城市输送人才。江苏省盐城中学张一凡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表达了对河海大学新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母校悉心培养的感激。他代表23名新生表示,无论在盐中还是在河海,他们必将与时代同
    日前,江苏省教育厅公布第二批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创建项目遴选结果,我校申报的传统手工技艺项目《金坛刻纸》入选第二批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项目。金坛刻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文化历史悠久,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隋唐。2007年,金坛刻纸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金坛刻纸具有精致秀丽的江南艺术风格,既承袭传统,又锐意创新,表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清新的艺术魅力。其作品气势宏大,题材与时俱进;构图繁茂曲折,形式匠心独运;富有时代美和生活美的光芒;艺术语言运用灵活,出神入化。学校历来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注重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师生长期参与金坛刻纸文化传承。学校与金坛刻纸有深厚的学习交流基础,举办“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坛刻纸进校园”系列活动、“纸艺水韵——河海大学金坛刻纸实践工作坊”系列活动等,深受师生喜爱。未来,学校将重点加强金坛刻纸相关课程建设、社团建设、工作坊建设、科学研究、辐射带动、展示交流等,做好“水韵江南”金坛刻纸文化品牌,引导师生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此次共有78所
    河海大学坚持以满足师生需求为中心,切实将数据赋能、网络信息保障和数据统筹治理与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加大信息化应用服务和精准治理力度。启动大数据智能集成互联项目建设和新版“e河海”建设,聚焦需求持续上线并优化网上办事流程、推进数据源采集对接,加强数据共享与应用,不断丰富、优化和整合数字化、信息化公共平台服务,为师生各类高频常办事项提供网上签、一次办、零跑腿,打通学校网上办事大厅实现全程数字化的关键一公里,提升师生日常办事的便捷性,促进两地三校区互联互通提档升级。以满足师生需求为中心,开展调查研究。不断深化对调查研究的认识,强化这一基本功。围绕网上办事大厅、自助服务打印、新校区网信运行及管理模式、构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等多个方面,通过网上问卷、实地调研等方式,在校内外广泛开展调研。学习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兄弟高校及行业公司的先进经验,了解校内学生处、发规处等业务职能部门的信息化服务需求,倾听师生呼声。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责任担当,发扬斗争精神,找准症结所在,彻底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以数据精准治理为抓手,做好技术保障。学校组织网信
    河海大学把主题教育同推动定点帮扶和乡村振兴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认真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案例经验,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振兴、产业振兴摆在重要位置,以“产业开发—生态保护—市场推广”为主线,依托“河海大学石泉专家工作站”“河海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实践基地”,多措并举构建完善“五个一”帮扶体系。选派干部教师赴当地挂职,组织20个基层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活动。统筹学校优势资源和力量,组织开展抽水蓄能、数字乡村、水美乡村建设等方面的科技帮扶项目4项,协助举办2023年石泉鎏金铜蚕文化国际研讨会。持续推进一体化现代智慧农业示范园建设项目,推进乡村田园农旅融合项目建设,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共下一盘棋,强化组织领导,巩固脱贫攻坚实效。学校树立“一盘棋”理念,充分发挥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职责,定期讨论并部署定点帮扶各项工作,统筹全校上下持续做好定点帮扶工作。主题教育期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兴调查研究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组织专家教授、师生代表和校友企业家累计50人次赴定点帮扶县开展调研工作;落实与定点帮扶县领导互访机制,召开校地定点帮扶工作对接会4次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党政办】
电话:025-83786232
邮编:210098
Copyright © Hohai university 河海大学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3610号-1 苏公网安备320111020100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