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12月5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公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名单,由河海大学、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与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联合共建的“自然资源部南京边缘海海气界面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海气界面野外站”)正式获批。海气界面野外站将重点打造两类观测体系,一是站点分布式海气界面观测系统,主要包括海上浮标和海岛基站两大观测系统。它立足近海特别是南黄海和东海,由海气界面热通量、动量通量和气体通量子系统构建而成。二是卫星全覆盖海气界面观测系统,主要是利用海洋系列卫星和中法海洋卫星组建中国边缘海全覆盖海气界面观测系统。两大海气界面观测系统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构成了空天海一体化海气界面观测体系。图1空天海一体化海气界面观测体系示意图海气界面野外站将坚持现场观测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实现基础研究与业务应用相连接,实现能力建设与人才培养相联合,力争将浮标、岛基定点观测与卫星全覆盖相融合,在业务上为海洋预报与气候监测提供数据支撑,为海洋生态系统监测和地球系统变化提供技术支持,在科学上为深入认识上层海洋动力过程、海气相互作用及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提供更多观测支持。三家共建单位前期在平台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
    12月8日至10日,第五届SEG岩石物理与地下流体检测国际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本次会议聚焦“环境资源地球物理勘查及地下流体检测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大会开幕式由河海大学副校长郑金海、SEG中国执行总裁黄旭日分别致辞,来自国内外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此次研讨论。研讨会上,来自伯明翰大学、普渡大学、澳洲科廷大学、伊迪斯·科文大学等国外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聚焦地质能源探索与二氧化碳封存主题深入探讨,提出了一系列二氧化碳捕集、封存、监测和安全等方面的前沿技术。通过整合绿色转型进程中各国知识流动和国际合作交流,在碳中和愿景下,为未来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发展思路。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河海大学、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等的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围绕陆上深层、深水、非常规三大领域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主题深入探讨,从多个领域多个维度分析了我国在深地深水以及非常规油气高效勘探开发等领域面临的科研生产难题,提出一系列先进的油气勘探开发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对引领行业发展、推动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进而为我国“十四五”期间能源体系建设、油气高效勘探开发以及保障
    12月7日,由我校主办的2023年流域地理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在江宁校区举办。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知名专家和学者以及河海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师生代表参加了研讨会,校长杨桂山出席研讨会。杨桂山在致辞中说,今年9月学校揭牌成立了河海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这是河海大学面向发展新征程做出的重要战略布局,也是我校强化水利工程传统优势学科向基础延伸,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服务于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的重大举措。流域作为整体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希望各位专家为我校流域地理学建设与发展建言献策,也希望学校能为中国地理学、江苏地理学尤其是流域地理学贡献河海的智慧和力量!研讨会上,南京大学张永光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陈旻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段洪涛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施坤研究员等专家分别就甲烷异常排放遥感监测、长三角地模拟器构建、湖泊碳源汇定量遥感、极端高温对湖泊变暖影响等热点问题做了特邀报告。我校4位青年学
    12月13日,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之际,河海大学师生代表在校内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清凉山丛葬地举行悼念活动,沉痛悼念和缅怀逝去的同胞,借此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凝聚前行的力量。十时整,河海师生身着素装、胸戴白花、手持菊花,面向纪念碑列队肃立,齐声高唱国歌,国歌唱毕,随着防空警报拉响,全场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默哀毕,学生代表向纪念碑敬献了花篮。师生代表高声朗诵《和平宣言》。随后,全体人员绕纪念碑一周并献花。公祭日前后,河海师生自发组织了一系列的悼念活动,一只只亲手折成的千纸鹤,寄托着对遇难同胞的哀思。通过悼念仪式,师生纷纷感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国家公祭日即将到来之际,我们深切缅怀遇难同胞,同时也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对那段惨痛历史始终保持唤醒状态,以尊崇之心珍视和平、以民族之力矢志复兴。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绝灭?灭绝人性?人性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数以千计无辜同胞在清凉山附近之原吴家巷、韩家桥等地遇难。为纪念死者,河海师生集骨立碑,于1985年在校园内设计建造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清凉山遇难同胞纪念碑”,2006年5
    12月10日,由我校承办的2023年“智青春·算未来”——第五届全球校园人工智能算法精英大赛全国总决赛在江宁校区开幕。河海大学副校长郑金海,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刘青山,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池宇,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冯少东在开幕式上致辞,来自全国169所高校的近900人参加开幕式。本次大赛绕人工智能算法创新和算法应用,共设算法挑战赛、算法精英赛、算法创新赛、算法应用赛、算法专项赛共5 个赛道,围绕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算法领域挑战性业务问题、机器人、无人车、无人机等行业和场景中的应用等领域设置赛项。全球校园人工智能算法精英大赛自2019年起已经连续举办4届,第五届大赛自9月启动起来,共吸引全国376所高校3167支参赛团队,覆盖全国29个省市和自治区。经过校赛、省赛(区域赛)选拔,共有来自全国169所高校的725支参赛团队,共785名指导老师、2117名参赛选手、以及45位裁判老师参加全国总决赛,角逐算法创新赛、算法应用赛、算法挑战赛赛道共16个赛项的奖项。(史宇军)
    近日,欧洲科学与艺术院(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Arts)院长Prof. Klaus Mainzer发来贺信,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曹茂森教授当选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技术与环境科学学部)。曹茂森教授长期致力于力学-数学融合解决结构损伤与安全问题的研究,在水利土木结构损伤机制、健康诊断理论与算法方面做出具有国际影响的成果。发表200余篇学术论文,总影响因子超700,Google Scholar引用3600余次、H指数31,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36项。获欧盟-中国科技创新Dragon STAR奖一等奖(排名1)、欧盟玛丽·居里学者奖、江苏友谊奖(中方团队负责人),领衔获三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担任国际期刊Structural Durability Health Monitoring主编与6个国际期刊编委、中国设备结构健康监测与预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欧洲科学与艺术院致力于推动欧洲国家内部以及欧洲与全球的学术提升与交流,尤其鼓励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的跨学科融合,设有人文、医学、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法律及经
    近日,江苏省光学学会公布了第九届“江苏省光学学会青年光学科技奖”评选结果,共计13项研究成果获奖,其中高校学生类5项。河海大学理学院物理学专业2021级研究生丁志鹏的研究成果“基于机器学习设计优化的超表面吸收器”荣获“江苏省光学学会青年光学科技奖”(高校学生类)荣誉奖项。这是我校研究生首次获得该奖项,丁志鹏同学也是获奖学生名单中唯一一位硕士研究生。纳米加工技术的进步导致了微纳结构器件愈加复杂、设计参数更多,传统人力设计的固有缺陷也逐渐显现。由于涉及到各种不同的激励、响应、结构、材料、尺寸等,致使设计空间的复杂程度极大,如何简化设计流程,缩短设计时间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机器学习的快速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其能够从原始数据库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输出独立的决策来执行任务。利用机器学习,能够快速准确地优化得到超表面的各种结构参数,并且能够达到极高的预测精度。图1 结合机器学习设计优化超表面吸收器概念示意图通过构建随机森林回归模型、KNN回归模型等多种模型,设计得到了多种不同功能的超表面吸收器,并且将工作波段拓展到可见光以及红外光谱,能够实现军事隐身、太阳光吸收、制冷辐射等多种功
    12月1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人才战略支撑研讨会暨《河海大学人才研究40年》新书座谈会在我校召开,副校长陆国宾参加座谈会并致辞,来自政府、高校、企业的60余位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来自全国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通过主旨演讲、学术报告、圆桌论坛等形式就如何科学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支撑体系、最大限度用好国际人才、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加强人才理论研究为人才发展提供科学支撑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河海大学人才研究40年》由赵永乐教授担任编委会主任。该书以1981年华东水利学院(今河海大学)人才学研究会成立为起点,全面梳理了40多年来河海大学人才研究发展的历程,总结了河海大学人才研究的业绩、特色和经验,为进一步拓展人才学学科发展、提升人才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经验总结和路径参考。河海大学是全国公认的、较早开展人才研究的高校之一。1981年,华东水利学院(河海大学前身)人才学研究会与中国人才研究会同年成立,目前已经形成了覆盖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人才方向完整培养体系,相继建立和获批了水利部人力资源研究院、中国(南京)人才发展研究中心、
    12月3日,河海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成立十五周年庆典在江宁校区举行。副校长陆国宾,各大高校播音专业领导和嘉宾,一线优秀主持人、播音员和学校相关部门、学院负责人现场观看演出。晚会同步进行现场直播。本届播音盛典围绕河海播音十五周年展开,新闻类语言节目《时事直通车》、歌曲演绎《时光音乐会》、小品《开不了口》、朗诵《青春》等均由河海播音的师生和毕业生校友共同创作与演绎,展现了河海播音学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诠释了播音师生对专业的热爱与传承。河海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筹建于2007年,2008年3月获教育部正式批准。专业于2021年获批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于2022年获批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二期项目(第三批)省特色专业建设点。
    近日,经过南京市、鼓楼区园林绿化主管部门推荐及专家到校现场考核评议,我校荣获南京市2023年度“园林式单位”称号。近几年,学校一直坚持环境育人理念,通过开展义务植树、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增加师生责任感和参与度,共同打造“美丽河海、绿色河海”。校园绿地率41.3%,绿化覆盖率61%。校园植物种类丰富,仅园林树种就有100多种,其中载入南京市古树目录“一叶荻”是目前南京市最大的一棵古树。学校制定日常绿化维护制度和巡查制度,对古树名木进行动态管理,定期巡查、施肥浇水、喷施农药、清除杂物,积极打造校园花卉特色名片。学校将以此为契机,持续做好校园景观绿化建设与维护工作,着力提升园林绿化工作水平,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加优美舒适、优雅宜人的校园环境。(沈志猛)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党政办】
电话:025-83786232
邮编:210098
Copyright © Hohai university 河海大学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3610号-1 苏公网安备32011102010047号